有聽過理查特特勞斯(1864-1949)著名的「最後四首歌」的人,一看到標題Im Abendrot,就知道這是最後四首歌的第四首。不過,演唱者卻是德國男中音Matthias Goerne(1967-),這與一般都是女高音與管弦樂團來唱大異其趣。而且,擔任鋼琴伴奏者竟然是2015年獲得蕭邦鋼琴大賽第一名的韓國鋼琴家趙成珍(1994-)。這樣的組合馬上引起我的注意,當然也會讓您多看這張唱片幾眼。
理查史特勞斯的「最後四首歌」是他生命之中最後的創作,可惜當他1949年過世時,這首作品還沒有首演。一直到1950年5月22日才在英國Royal Albert Hall首演。擔任女高音的是理查史特勞斯生前指定的Kirsten Flagstad(1895-1962),樂團是英國愛樂管弦樂團,而樂團指揮則是福特萬格勒。我們都知道理查史特勞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目睹家園的殘破,心中悲痛之情難掩,幾近精神錯亂,於是在1944-1945年間寫下那首著名的「變形」(Metamorphosen)。再於1947-1948年寫下「最後四首歌」(4 Letzte Lieder)。
或許您會奇怪,這張唱片怎麼會選了華格納(1813-1883)、Hans Pfitzner(1869-1949)與理查史特勞斯(1864-1949)三人的作品,難道這三位作曲家有什麼關聯嗎?這三位作曲家都是德國人,後二位是同時代的人,雖然華格納死時他們還很年輕,但多少受到華格納影響,也都曾投入浪漫主義的懷抱。他們二人成長在華格納與布拉姆斯的音樂中,死於梅湘(1908-1992)與史托克豪森(1928-2007)的音樂興起之時,有人說他們是從巴哈、莫札特、貝多芬以來最後的二根香火。或許就是這樣的關係,所以把三人的作品放在一起。
德國男中音Matthias Goerne曾經隨費雪迪思考與舒娃茲可芙學唱。1997年第一次在薩爾斯堡音樂節登台演唱歌劇,從此以演唱歌劇為重心。2001年至2005年,他在舒曼音樂學院教書。2011-2012年間被聘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演唱。從2000年到2014年,他為Harmonia Mundi錄下12張的舒伯特歌曲集。一直到今天都還活躍在樂壇上。2020年,他與Jan Lisiecki錄製一張貝多芬歌曲集,這次DG唱片找他跟趙成珍搭配,男中音與鋼琴伴奏的魅力完全不可擋。
有關趙成珍的事跡我就不說了,大家應該讀過很多。在這張唱片中,華格納的作品是Wesendonck Lieder WWV 91。我們最常聽的華格納作品是氣勢龐大的樂句,像這種珠玉般的歌曲集很少聽到,這五首歌的歌詞來自Mathilde Wesendonck(1828-1902)的作品,她是德國的詩人、作家,跟華格納有密切的關係。當時華格納與妻子敏娜流亡在慕尼黑,當地的企業家Otto Wesendonck是華格納的金主,而他太太就是Mathilde。這五首歌根本就是華格納與Mathilde之間的情詩,華格納給金主戴了綠帽,不過二人並未修成正果。原本華格納這首作品是位女歌手而寫,但在此卻改為男中音演唱,雖然男女對調,但唱起來依然感人。
至於Hans Pfitzner與理查史特勞斯的作品並非跟華格納一樣,來自一個完整的作品,而是分散的歌曲作品集在一起。前者選了八首歌曲,後者選了五首歌曲,其中一首就是「Im Abendrot」。老實說,除了「Wesendonck Lieder」與「在暮色中」我有聽過之外,其他我都沒聽過。但讓我驚訝的是,這些歌曲都非常好聽,雖然只是鋼琴伴奏,但吸引力很強。一方面可能是因為男中音Matthias Goerne唱得好,另一方面應該是音響效果非常迷人。
這迷人的音響效果一方面來自Matthias Goerne本身嗓音之美,男中音本來就是溫暖厚實的聲音,加上他的嗓音很具音響效果,所以聽起來特別好聽。另一方面就是趙成珍的伴奏也很稱職,或者說他彈的伴奏跟歌曲的氣氛很搭,所以歌聲與鋼琴可說是水乳交融,無法分離。最後,就是錄音師的錄音效果優異。這是2019年1月、7月在柏林Teldex Studio錄製的,這家錄音室我不只一次稱讚過,只要是他家的錄音,幾乎張張沒有敗筆。人聲與鋼琴形體相當大,鮮明凸顯,但不至於有逼近的侵略感,而且堂音營造得很自然,有種在小音樂廳聽獨唱會的那種現場音樂包圍感。整張唱片聽完,您會覺得猶未盡。
不要被華格納、理查史特勞斯與Pfitzner的名字嚇到,也不要以為男中音獨唱鋼琴伴奏沒什麼吸引力,這張CD無論在音樂內容或錄音效果上都太棒了。DG唱片2021年發行,環球唱片總經銷,各處都買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