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爾(1875-1937)的鋼琴獨奏作品二張CD就能夠涵蓋全部?不必懷疑,他的鋼琴獨奏就是這幾首而已。最早的編號是M.5,最晚的編號是M.68。為何拉威爾的作品編號以M開頭,而非Op.?這是法國音樂學家Marcel Marnat(1933-2024)在1986年所出版的「Catalogue de l'oeuvre de Maurice Ravel」中,所做的拉威爾作品編號。例如「水之嬉戲」(Jeux d'eau)編號為M.30等。
韓國鋼琴家趙成珍(1994-)在2015年獲得華沙鋼琴大賽第一名,在此之前,他已經獲得2008年國際青少年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第一名,2009年濱松國際鋼琴大賽第一名,2011年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第三名。當年第一名是Daniil Trifonov,第二名是孫悅音Yeol Eum Son,另譯孫烈音,宋悅雲,她也是2009年第13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銀牌,在Naïve錄製唱片。此外,趙成珍還獲得2014年魯彬斯坦國際鋼琴大賽第三名。這樣的成績,難怪DG唱片將他視為明日之星。
由於2025年是趙成珍贏得蕭邦鋼琴大賽的10週年,所以DG特別安排他錄製了拉威爾獨奏鋼琴作品全套。咦?為何不是錄製蕭邦作品呢?趙成珍是蕭邦鋼琴大賽金牌得主啊?就因為2025年是拉威爾150週年冥誕。
我們都知道,拉威爾在1889年進入巴黎音樂院就讀,到1905年才畢業(1895年被開除,1897重新錄取),應該創音樂史上在音樂院就讀最長紀錄。這期間他三度問鼎羅馬大獎(作曲),但都失利。或許您會奇怪,拉威爾的作品那麼好,為何無法拿到羅馬大獎呢?因為當時的評審們認為他的作品太前衛。或許有些人會誤以為羅馬大獎是義大利人頒發的,其實這是法國所頒發的Prix de Rome,獲獎者可以去羅馬法蘭西學院進修,是所有年輕藝術家所嚮往的獎項。
拉威爾在1901年首度參賽,以清唱劇「Myrrha」獲得第二名。1902年、1903年再接再厲,不過都「摃龜」。1905年是拉威爾最後一次參賽的機會,又失敗了,這次引起法國藝文界不滿,認為評審偏頗。在社會強大的壓力下,巴黎音樂院院長Théodore Dubois被迫辭職。為何巴黎音樂院長要辭職?因為音樂獎項的評審團通常由巴黎音樂院的院士所組成。
在這二張CD中,趙成珍按照作品順序,演奏了「Serenade Grotesque」 M.5:1893年;「Menuet antique」 M.7:1895年;「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M.19:1899年;「Jeux d'eau」M.30:1901年;「Sonatine」 M.40:1903-1905年;「Miroirs」 M.43:1904-1905年;「Gaspard de la nuit」 M.55:1908年;「Prélude」M.65:1913年;「A la manière de Borodine」M63/1:1913年;「A la manière de Chabrier」M.63/2:1913;「Le Tombeau de Couperin」 M.68:1914-1917年。其中第一首「Serenade Grotesque」在拉威爾生前並未出版,是在1975年才出版的。而其他也有多首改編成管弦樂曲。
這二張CD的錄音時間是在2024年9月,錄音地點柏林Siemens-Villa。這個小廳是Werner Ferdinand von Siemens在1925年買下Correns位於柏林Berlin-Lankwitz的房產(始建於1910年代),並於1928年擴建,有管弦樂團舞台,不過只能有300個觀眾座位。劉曉禹那張柴可夫斯基「Seasons」也是在此錄製的。錄音工作是由Emil Berliner Studios負責的。
鋼琴錄音效果優異,不僅自然、甜潤、有木頭味,而且可以聽到低音鍵的下沉與弦振效果。至於趙成珍的演奏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自己的鋼琴色彩層次,高難度的樂段難不了他,細微的變化也掌握得很好,足見他的演奏風格越來越成熟。二張CD一套,DG 2025年發行,環球唱片總經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