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家裡比較了二張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的版本,一張是RR唱片猶他交響樂團、摩門大教堂合唱團版本,另一張就是Yannick Nezet-Seguin指揮費城管絃樂團的版本。比來比去,這二張的錄音效果都非常棒,演出也很棒,二張都不能割捨,所以我乾脆二張都寫了。巧的是,這二個版本都是2016年的錄音,只是相差幾個月而已。我知道您已經有不少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的版本,不過這位指揮家的版本您一定要聽聽看。費城管絃樂團第一次來台演出是在1999年,第二次是在2005年,第三次是2019年,指揮就是亞尼克Yannick Nezet-Seguin。
Yannick Nezet-Seguin(1975-)是加拿大籍指揮家,以前我沒聽過他的唱片,就是在今年才開始接觸到他的CD,聽了之後發現這位年輕指揮(其實也四十五歲了)不簡單,他目前是加拿大蒙利特爾大都會管弦樂團指揮、美國大都會歌劇院指揮,以及美國費城管絃樂團指揮。2008-2018年曾擔任荷蘭鹿特丹愛樂指揮。我們都知道費城管絃樂團曾在2012年宣布破產,幸好後來獲得一筆5,500萬美元的捐款,解了燃眉之急,這是一對夫婦捐出的,美國就是有許多這種不把錢留給下一代的人,寧可取之社會用之社會,這樣的情操值得尊敬。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與其說是交響曲,倒不如說是有管弦樂伴奏的神劇,內中主角並不只是二個管弦樂團,還有500位成人合唱,350位童聲合唱,八位獨唱等,由於編制超過1000人,所以又稱為千人交響曲,不過這並不是馬勒給的名稱,而是負責籌畫首演的Emil Gutmann講的。第一部分是引用的歌詞是9世紀的「請造物主的聖靈降臨」,第二部分用的是歌德「浮士德的最後場景」,這二部作品相差將近1000年,馬勒將它們湊在一起,再度呈現馬勒那只有佛洛伊德才能解析的內心複雜思維。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的首演是1910年9月12日,不過早在5月,就已經在維也納與萊比錫進行彩排練習,1910年夏天,馬勒知道了太太艾瑪跟年輕建築師Walter Gropius(他就是創立現代建築派包浩斯的那位)有染,心裡的痛苦可想而知,這可能也是為何他要將這首交響曲獻給艾瑪。事實上馬勒的交響曲中也只有這首題獻給人,其他都沒有。首演時動用二個管弦樂團(171人)、858位合唱團加獨唱歌手,還有管風琴,總共1,029人。
在馬勒第八號交響曲首演那天,史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 1882-1977)也在場躬逢其盛,後來史托科夫斯基來到美國,成為費城管絃樂團第三任指揮,1916年,史托科夫斯基指揮費城管絃樂團,演出馬勒第八號交響曲首演。當時參加演出的總共有1,068位,還比馬勒指揮的首演多了幾十人。首演的100年後2016年,亞尼克指揮費城管絃樂團、西敏交響合唱團、華盛頓藝術社團合唱團、美國童聲合唱團、管風琴、三位女高音、二位女低音、一位男高音、一位男中音、一位男低音,演出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的費城百年首演紀念。
亞尼克指揮的這個版本音響效果非常好,從第一部分一開始的大合唱以及管風琴能量就很驚人,如果音響系統不夠大,恐怕無法負荷,音響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比較常見的缺失就是合唱縮在音場裡面,獨唱不夠突出,管弦樂混成一團,管風琴缺乏威力。一旦音響系統夠大,您將聽到有如天威降臨的震撼。尤其到了第二部分的最後一段時,亞尼克所營造出來的高潮絕對會讓您按耐不住,於樂曲終了起立鼓掌,就如現場那些觀眾一般。
非常棒的錄音,非常感人的指揮詮釋,DG唱片的錄音效果太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