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1860-1911)的第八號交響曲是一部讓音響迷愛恨交加的曲子,愛的是這首交響曲的規模龐大無比,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有千人交響曲之稱。這麼龐大的編制當然是音響迷的最愛。恨的是這首交響曲一開始就是龐大的管風琴與幾百人掏胸掏肺的大合唱,即使大落地式喇叭也未必承受得了這種超級震撼,更不要說是小喇叭。有些人可能從來都不知道這首交響曲一開始就一直有管風琴。可惜啊!這首馬勒的心血,除了去現場聆聽,家裡的音響系統能夠讓人聽過癮的幾希?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是他所有交響曲中唯一題獻給人的一首,題獻給誰?妻子艾瑪。馬勒自己曾說如果與第八號交響曲相比,他前面幾首交響曲只不過是前奏曲而已。可見這首曲子在馬勒心中的地位。在馬勒心中,這首交響曲並不是傳統交響曲的曲式,而是包含一切的管絃樂、獨唱、大合唱作品。這首交響曲也不是遵循三樂章或四樂章的形式,而是分為二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請造物主的聖靈降靈」,第二部分是歌德「浮士德的最後場景」。第一部分分為五段,第二部分分為九段。
1910年9月12日在慕尼黑首演時,由馬勒親自指揮,當時用了二個成人合唱團共500人,350個童聲合唱團,二個管弦樂團(超過150人),二位女高音、二位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各一共七位獨唱。此外還有四支小號三支長號在旁邊高處,以及一座音域夠低的管風琴。現在演出則用了八位歌手,女高音三位、次女高音或女低音二位、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各一位。您算算看,這樣一共有多少人在舞台上?第八號交響曲是馬勒死前見過首演的最後一首作曲,往後的第九號、第十號、大地之歌他都沒有看到首演,因為在他指揮第八號首演之後不到九個月,馬勒就辭世了。
由於編制龐大,所以想要錄製這首交響曲勢必要在有大型管風琴的音樂廳中。曲中的管風琴音階有多低呢?我用頻譜看,大部分在40Hz以上,偶而竟然會出現20+Hz。這麼龐大的編制到底要如何擺麥克風呢?混音也是一項極大的挑戰,更不要說要完美指揮上千人跟著指揮棒演出。所以,我認為只要看到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的唱片,都可嘗試收藏,因為能演出、錄音真的不容易啊!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的錄音雖然不容易,但也有不少版本,包括杜達美都有。音響迷手上大概會有Telarc那張Robert Shaw指揮亞特蘭大交響樂團的版本,還有蕭提指揮維也納愛樂的版本。在此我還要推薦這張RR唱片公司錄製的版本,這是Thierry Fischer指揮猶他交響樂團與摩門教大教堂合唱團的版本。這個版本錄製於2016年2月19日、20日。一開始管風琴與合唱團的威力就很強,合唱、獨唱都非常清晰,而且管弦樂溫暖甜潤,尤其二部份第一段聽來更是迷人,音效非常棒。RR這張CD是二片CD版,以現在的錄音技術來說,大約80分鐘的音樂可以擠在一張CD中就完成,不過他們還是採用二張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