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爾(1875-1937)素有「瑞士鐘錶匠」的稱呼,這並非因為他的父親是瑞士人(汽車設計)之故,而是因為他的管弦樂配手法精妙複雜,色彩豐富。不過有意思的是,拉威爾的許多作品都是先有鋼琴版本,事後再改編為管弦樂版本的。這張唱片中的「鵝媽媽組曲」、「古代小步舞曲」與「庫普蘭之墓」就是如此。
拉威爾的音樂風格沒有受到當時很紅的華格納影響,反而充滿西班牙風味,這可能跟他的母親是巴斯克人有關。小時候母親常哼唱巴斯克的民謠哄他入睡,讓西班牙元素從小深植腦裡。後來他們搬到巴黎,西班牙的影響依然不退。有意思的是,拉威爾一直到1928年才第一次訪問西班牙,但是作品中的西班牙風格卻很地道。其實這也沒什麼好稀奇的,比才從來沒有去過西班牙,僅憑想像就寫出偉大的歌劇「卡門」。德布西也沒去過西班牙(據說曾去過幾小時),但也寫出「格拉納達的黃昏」、「林達拉哈花園》(Lindaraja)這樣具有西班牙風的鋼琴作品。
「鵝媽媽組曲」(Ma mère l'oye)是拉威爾在1908年的作品,原本是為兒童而寫的鋼琴四手聯彈,其創作靈感來自Charles Perrault、Comtesse d'Aulnoy等人的童話故事。原本是為朋友Cipa Godebski夫妻的8歲女兒Mimie Godebski與6歲兒子Jean Godebski所寫,不過首演時因為弟弟的鋼琴技巧不足,所以是由Mimie與她的朋友Hélène Casadesus共同演出,當時Mimie已經12歲。
1911年拉威爾將「鵝媽媽」改編成管弦樂曲。原本只有五段音樂,分別是「睡美人的孔雀舞曲 」「Pavane de la Belle au bois Dormant」、「拇指仙童」(Petit Poucet)、「瓷娃娃的皇帝,弄蛇女」 (Laideronnette, Impératrice des Pagodes)、「美女與野獸的對話 」(Les Entretiens de la Belle et de la Bête),以及「神仙花園」 (Le jardin féErique)。後來拉威爾將這首作品擴大為芭蕾舞曲,增加了四段,往後又增加二段,在此小澤征爾演奏的是九段組曲。
「庫普蘭之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也是拉威爾的傑作,創作時間大約1914-1917年間,當時拉威爾寫了六首鋼琴組曲,紀念在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朋友。1919年,拉威爾將其中四首改編為管弦樂曲。有意思的是,我們通常譯成「庫普蘭之墓」,事實上Tombeau指的並非真的墳墓,而是指紀念逝者的音樂或文學作品。而 Couperin則是因為拉威爾借用法國巴洛克作曲家François Couperin(1668-1733)的音樂風格所寫,所以才會成了「庫普蘭之墓」這麼奇怪的曲名,事實上這首曲子聽起來很優雅。
「古代小步舞曲」(Menuet Antique)是拉威爾學生時代的作品,完成於1895年。原曲是鋼琴曲,題獻給他的西班牙鋼琴家朋友Ricardo Viñes。這首曲子在1929年改編為管弦樂曲,當時的拉威爾管弦樂配器技巧已經完熟,將這首具有古風的小曲寫得生動活潑、輝煌燦爛。
錄音時間是1974年4月22日(鵝媽媽與古代小步舞曲)與10月14日(庫普蘭之墓)。雖然這三首曲子並沒有大鼓猛搥管弦樂喧天的爆棚樂段,但細緻的管弦樂演奏仍然可以聽出龐大的空間感、前後層次分明、細微細節滿天飛的音響效果,而且音色、和聲很美。1975年發行,The Original Source復刻黑膠版,環球唱片總經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