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士塔高維契(1906-1975)一生總共寫了15首弦樂四重奏,跟他的15首交響曲一樣。其中一般人認為第一、第三、第八、第十五號比較著名,而這張CD剛好就是避開這幾首,錄製第二、第七與第十號弦樂四重奏。演奏的樂團是來過台灣演奏多次的Jerusslem Quartet。他們第一次來台灣是在2013年,2015年二度來台,2018年第三度來台,2021年本來也安排來台演出,因為疫情而取消。
耶路撒冷四重奏創立於1993年,說是耶路撒冷,但四位團員中只有中提琴手Ori Kam是在以色列出生,其他三位團員都是在俄羅斯出生,但他們四位都畢業於耶路撒冷音樂院。或許是因為與俄羅斯的血緣關係,讓他們對蕭士塔高維契的弦樂四重奏很有興趣,早在2013年就巡迴世界,演出全部15首弦樂四重奏。而他們在Harmonia Mundi唱片旗下時,也曾錄製過蕭士塔高維契弦樂四重奏。這張第二、第七、第十號則是在BIS唱片旗下發行的。
蕭士塔高維契的弦樂四重奏作品起步很晚,一直到1938年才完成第一號,當時他已經完成第五號交響曲。接下來1944年第二號、1946年第三號、1949年第四號、1952年第五號、1956年第六號、1960年第七、八號,1964年第九、十號,1966年第十一號、1968年第十二號、1970年第十三號、1972年第十四號、1974年第十五號。
為何蕭士塔高維契會那麼晚才開始寫弦樂四重奏?有一說是因為這種作品可以逃避政治干擾與壓迫。他在1936年受到當時政府的批判,而第一號弦樂四重奏是在1938年完成,這種說法也有其可信度。而第二號完成時間是在二次大戰之間,也是前蘇聯情勢最緊張之際,他的內心想必也受到戰爭影響,這也難怪第一樂章一開始音樂就充滿緊張氣氛、張力十足。
第二號首演時由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團演出,從此以後這個四重奏團就負責蕭士塔高維契弦樂四重奏首演的最佳詮釋,除了第十五號之外。第七號弦樂四重奏是全部15首中最短者,演奏時間只有12分多,是紀念他的第一任妻子而寫(1954年去世)。第一樂章是很輕快愉悅的,第二樂章也很優美,但又沉痛哀傷,第三樂章節奏快速的音樂很難讓人感受到對亡七的思念,或許是他自己的解脫過程吧?
第十號是題獻給好友Mieczysław Samuilowitsch Weinberg(1919-1996),當時前蘇聯已經有限度的與西方世界接觸,國內政治局勢也沒那麼緊張,對於藝術的政治干擾也比較低,蕭士塔高維契在這種相對「寬鬆」的氣氛中完成這首曲子。第一樂章一開始就讓人覺得蕭士塔高維契的內心世界已經改變,因為音樂聽起來愉快又祥和。第二樂章聽起來有點緊張,但第三樂章又轉為迷人的長線條旋律,讓人覺得溫暖、平靜又帶點哀傷。第四樂章的音樂彈跳性十足,旋律性很美,彷彿將人帶入美好回憶中,這第四樂章的音響效果也最美。
錄音時間2024年3月16-19日,錄音地點寫德國Hohenems Markus-Sittkus Saal。我猜寫文案的人可能弄錯了,因為Hohenems是在奧地利,不是在德國。這個城市有一個Markus-Sittkus音樂廳,是著名的室內樂與藝術歌曲表演場所,音響效果很好。這座音樂廳起建於1913年,原本做為多功能、體育館使用,一直到2005年,為了配合舒伯特音樂節在Hohenems舉辦,才徹底翻新為供音樂會使用。並以當地歷史性名人Markus-Sittkus (1574-1619)為音樂廳的名字,他曾任薩爾斯堡大主教。
演奏詮釋入情,錄音效果優異,但也很凌厲,必須要調校平衡的音響系統才能聽得出真味。BIS唱片2025年發行SACD,上揚唱片進口總經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