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onín Dvořák(1841-1904)大提琴協奏曲的版本很多,也可說是名版輩出,這次輪到年輕的大提琴家Kian Soltani(1992-)。他是巴倫波因重點栽培對象,最近幾年經常可以看到他的演出與錄音。Kian Soltani生於奧地利Bregenz的一個伊朗家庭,12歲開始學大提琴,一路進過許多學校,甚至還去了列支敦斯登侯國(長24公里寬12公里,全世界第六小國)的國際音樂學院學習。與許多演奏家一樣,Kian Soltani得過許多大提琴比賽獎項,2014年成為Anne-Sophie Mutter基金會成員,2017年跟DG簽了專屬藝人合約。他跟巴倫波因會有關係是因為他也是後者創建的West-Eastern Divan Orchestra(1999年創立)大提琴首席。
德弗札克的大提琴協奏曲無疑是這項曲目中的頂尖作品,連布拉姆斯聽過之後,都後悔自己沒寫大提琴協奏曲。不過,德弗札克自己可不是這麼想的。在1865年時,他曾寫道:「The cello is a beautiful instrument, but its place is in the orchestra and in chamber music. As a solo instrument it isn’t much good… it whinges up above, and grumbles down below. I have written a cello concerto, but am sorry to this day that I did so, and I never intend to write another。意思是他認為大提琴只配放在管弦樂團中當配角,即使他自己已經寫了一首大提琴協奏曲,但他不想再寫另外一首。
德弗札克所說的那首大提琴協奏曲並非後來這首B小調Op.104,而是早期寫的A大調。如果不是他的好朋友大提琴家Hanuš Wihan(1855-1920)不斷的鼓勵他,德弗札克可能就沒有這首傳世作品了。1894年11月,當德弗札克在美國紐約擔任國家音樂院院長時,他開始動筆,距離上次的1865年,已經將近30年。
為何經過30年德弗札克改變心意了呢?可能是因為Victor Herbert(1859-1924),他是大提琴家,也是作曲家,也在國家音樂院任教,可說是德弗札克的同事。他在1894年3月9日,在紐約舉辦自己寫的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首演,而德弗札克也去聽了,受到曲子的感動,回來後決定自己也要再寫一首大提琴協奏曲。沒想到啟發德弗札克的那首曲子現在已經沒有聽過,但德弗札克這首卻成了經典。
德弗札克在1895年2月完成這部大提琴協奏曲,大概花了三個月時間,並將這部作品獻給他以前在布拉格音樂院的同事Hanuš Wihan。這首曲子在1895年9月在Luzany castle首演,首演之後Wihan提出修改的建議,有些德弗札克也接受了,不過Wihan得寸進尺,甚至還想加上華彩樂段,這下子侵犯了德弗札克的「作品權」,於是他寫信給出版商,說沒有得到他的認可,任何人都不能修改他的作品,包括Wihan。還說如果沒有按照他的原譜,就不能出版。幸好如此,我們今天才能聽到依照德弗札克原意所寫下的這首優美大提琴協奏曲。不過,這首協奏曲在1896年3月在倫敦首演時,又發生一些問題,使得原本德弗札克請Wihan擔任大提琴獨奏的計畫改變,轉而由Leo Stern擔任大提琴獨奏,這是另一段故事了。
Kian Soltani在2018年發行第一張唱片[Home],此後頻頻與巴倫波因合作錄製唱片,這張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也是20180年的錄音,其餘小曲子是2020年錄音,唱片是在2020年發行,而我到了2024年才聽到,也算晚了。大提琴協奏曲是在柏林愛樂廳演出的實況錄音,由巴倫波因指揮Staatskapelle Berlin演出。而其他幾首曲子則是Kian Soltani與Staatskapelle Berlin樂團的大提琴手們,還有一位低音提琴手合奏,五首小曲子中有三首是Kian Soltani改編的。從改編曲的動聽程度來看,他的編曲才華也很傑出。
Kian Soltani使用的大提琴是從J & A Beare Violin Society借來的Stradivari London名琴,琴音非常優美,假若您聽這張黑膠唱片,覺得大提琴聲音會粗,又澀,沒有甜味,沒有水份,一點都不吸引人,那肯定是您音響系統的問題,不是錄音的問題。尤其那五首大提琴合奏團的錄音更是美極了,絲絲縷縷的大提琴聲音聽起來就好像是美麗木頭的紋理,又像是乾肉條一絲絲的纖維。只要您聽這張唱片時,覺得大提琴的琴音很美,那就對了。
雖然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的名版很多,但再添一張巴倫波因指揮的又何妨?何況還有五首優美的改編曲。雙黑膠,DG唱片出版,環球唱片總經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