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札特(1756-1791)一生寫了許多交響曲,有正式編號的就有41首。這麼多交響曲中,一般人不可能每首都熟記,不過第25號大部分樂迷一聽就知道。因為在電影「阿瑪迪斯」一開始,觀眾就被那如狂風掃過的交響曲所震撼,那首音樂就是莫札特的「25號交響曲」,寫於1773年。這就是CD標題出現1773字樣的原因。但另外一個名字 Grétry呢?請您往下看就見分曉。
莫札特第25號交響曲完成於1773年,只比24號交響曲晚二天,當時莫札特才17歲,由此可見他天縱英才。而17歲的他已經去過三次義大利,那年又去了維也納,在那裏接觸到海頓的音樂。您可不要以為當年去義大利跟現在一樣輕鬆,買了機票就走,薩爾斯堡離義大利雖然比較近,但來回一趟也要坐馬車顛簸好幾個月。
而莫札特的歌劇雖然沒有交響曲那麼多,但從1767年到1791年,也寫了23齣之多。這麼多的歌劇,我們所常聽的大概就是「後宮的誘拐」(1782)、「費加洛婚禮」(1786)、「唐喬凡尼」(1787)、「女人皆如是」(1790)、「魔笛」(1791)等幾齣。其中在1773-1780年之間所寫的「Thamos, Konig in Agypten」(埃及王托馬斯)一般人並不熟悉,但在這張CD中卻收錄了這齣歌劇的組曲。
除了莫札特這齣歌劇的組曲之外,唱片製作人還特別安排跟莫札特同時代的作曲家André Grétry (1741-1813)一齣歌劇「Cephale et Procis, ou I’Amour Coniugal」的組曲,這齣喜歌劇也是在1773年所寫,跟莫札特的第25號交響曲差不多同時。André Grétry生於現今比利時列日,年輕時去義大利學歌劇,1768年由於伏爾泰的建議而來到法國,從此定居在巴黎,一生至少寫了五、六十齣歌劇,其中大部分都是喜歌劇。André Grétry可說是法國喜歌劇的重要人物,也被稱為是音樂界的Molière (1622-1673,法國喜劇作家),在那個時代是舉足輕重的喜歌劇作曲家。
問題來了,André Grétry在巴黎活動,莫札特在薩爾斯堡、維也納活動,他們二人有什麼關係?唱片製作人為何要將莫札特的25號交響曲、André Grétry的喜歌劇組曲,還有莫札特的歌劇「埃及王托馬斯」放在同一張CD中?因為當年André Grétry的喜歌劇曾經是莫札特學習的對象。莫札特的學生之一Joseph Frank(1765-1810)曾說:「我很快就熟悉莫札特了,發現他經常忙於研究法國歌劇樂譜。我冒昧的問他是否研究義大利歌劇樂譜會更好呢?他回答如果以旋律來說是義大利歌劇好,但是以戲劇效果來說,不!」
在莫札特所研究的法國歌劇樂譜中,有些就是André Grétry的歌劇。莫札特死後,在遺留的物品中就發現有André Grétry的喜歌劇「Zémire et Azor」的鍵盤簡譜。而且Joseph Frank還記得當莫札特開始寫「費加洛婚禮」時,第一幕結尾就來自André Grétry的喜歌劇「L'amant jaloux」。
不僅如此,1773年對於莫札特與André Grétry來說,都是他們在交響寫作的突破年,也都受到當時從巴黎劇院擴展出來的新音樂(指法國喜歌劇)所啟發。換句話說,當年法國的喜歌劇影響到莫札特的歌劇,甚至第25號交響曲,所以唱片製作人將這二位作曲家在1773年完成的25號交響曲、André Grétry的喜歌劇「Cephale et Procis, ou I’Amour Coniugal」,以及莫札特從1773年寫到1780年的歌劇「埃及王托馬斯」放在一起,讓我們從中體會這三部作品之間的聯繫。
演奏團體是Orkester Nord,這是北歐一個以當代樂器演奏的樂團,通常這種樂團的規模不大,特色是盡量採用作曲家當時的樂團編制與樂器,所以聽起來古味盎然。指揮Martin Wählberg。這種當代樂團的音響特質跟一般樂團有相當大的不同,音樂詮釋也不同,整體聲音聽起來沒有現代樂團那麼飽滿豐沛,但細緻許多,內聲部絲絲縷縷呈現得很清楚,具有另外一種風味的音響效果。
錄音時間2021年11月,錄音地點挪威Selbu Church,錄音公司Little Tribeca。Aparte Music發行,上揚唱片進口總經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