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過許多西班牙Blue Moon唱片重新發行的CD,心裡一直有一個疑問:Blue Moon到底是如「翻製」這些CD的?由於我沒見過Blue Moon宣稱他們是從原始發行公司購買原始母帶使用權,所以假設他們是購買市售發行超過50年的無版權CD或唱片、或高解析音樂檔來「翻製」(不能說是復刻)。既然如此,翻製過程所使用的器材就很重要,Blue Moon到底是用什麼DA、AD,擴大機,甚至黑膠唱盤呢?假若他是用Wadax數位訊源來翻製呢?在不奢望「原音重現」的前提下,我倒是希望他們真的是用Wadax來翻製,原因你懂的。
有關Johanna Martzy錄製的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原版唱片,有多種版本,多家唱片公司出版過,我不知道Blue Moon是取那個版本來翻製的?現在我手上的版本不僅有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Kletzki指揮愛樂管弦樂團),還有二首貝多芬浪漫曲(也是Kletzki指揮愛樂管弦樂團)以及莫直特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Jochum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老實說,Johanna Martzy的錄音唱片,除了原始出版的EMI/Columbia版本之外,其他多家公司所出版的簡直就是一團亂,各種不同曲目搭配都有,甚至連錄音日期標示都不同。例如這張唱片中的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標示錄音地點Kingsway Hall,這點很正確,大家都這樣標示。不過錄音時,Blue Moon版標示1955年12月20、21日,另外有資料說錄音時間是1954年6月9-10日,真不知道那個才正確。此外Johanna Martzy所錄製的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除了Kletzi指揮的版本之外,還有沙瓦利許指揮愛樂的版本,也有Hans Müller-Kray指揮Stuttgart廣播交響樂團版本,真是讓人無所適從啊!
不管怎麼說,大部分人無緣買到最早出版的原始版本,所以能購買到各家出版的「後續」版本也夠幸福了。這張CD中的三首曲子,除了莫札特那首,其他都是1954(或1955)在倫敦Kingsway Hall所錄製,而莫札特那首則是在慕尼黑Amerika-Haus所錄製。這是美國在1948年於慕尼黑建立的美國文化中心,內中有音樂廳,舉辦各種與文化有關的交流活動。這首莫札特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竟然是在那裡錄製的,時間是1952年11月3日。我猜可能是美國舉辦的一場音樂會錄音吧?
有意思的是,莫札特這首曲子的錄音年代更早,但是錄音效果卻比另外二首在倫敦Kingsway Hall所錄製者還更好,這也凸顯了德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其音響設備、錄音器材、錄音工程師就已經領先歐洲其他國家與美國。即使在二戰之後,到處斷垣殘壁的景況下,他們的工程師仍然能錄製出不錯的效果。或者,難道,一萬個不可能,這是美軍錄音工程師錄製的?但至少,錄音器材是德國製造的吧?
Johanna Martzy唱片的錄音效果,在今天聽起來只能說是「平常」,除非你因為特別喜歡她的演奏,而將錄音效果以腦補提昇,否則真的不算突出。不過,她演奏的琴的確是名琴無誤。Johanna Martzy在南非巡迴演出時用的是1733年的Stradivarius,,以及1733年Carlo Bergonzi。1733年的Stradivarius 琴Fritz Kreisler曾在1914-1936年間擁有。後來Bronislav Huberman則是在1937-1947年間擁有。Johanna Martzy的第二任丈夫Daniel Tschudi於1956年,在日內瓦以120,000瑞士法郎購買的,1979年Johanna Martzy死後據說由女兒在蘇富比拍賣出售。
而Carlo Bergonzi琴則是第二任丈夫Daniel Tschudi早在他28歲時(1936年)就買下了,當時他非常喜歡這把琴,在1942年還出版了150份這把琴的詳細說明。Johanna Martzy第一次使用這把琴時,是在1950年12月15日在瑞士Luzerne演出時,她的Carlo Tononi琴出了小狀況,而Daniel Tschudi是著名的出版商與小提琴收藏家,隨身帶著Carlo Bergonzi琴,馬上提供給Martzy使用,這可能也是二人結緣的開始。
在使用Bergonzi琴之前,Johanna Martzy用的是Carlo Tononi琴,這把琴是她13歲時母親在布達佩斯Mihály Remènyi的小提琴店為她買來的。
Blue Moon唱片發行,絕響唱片進口總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