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1770-1827)第六號交響曲大家都聽膩了吧?現在換個方式,由鋼琴四手聯彈(二部鋼琴)來呈現,這樣會比較新鮮。更有意思的是,這二位鋼琴家,一位是鼎鼎大名的阿格麗姬(1941-),另一位則是年輕的希臘女鋼琴家Theodosia Ntokou。後者從2009年開始就一直是阿格麗姬的門生,她們二人為了慶祝貝多芬250歲冥誕而錄製了這張唱片,當然也有提攜門下弟子的用意。二人使用的鋼琴譜是德國管風琴家、音樂學者Selmar Bagge(1823-1896)所改編的。
我們都知道阿格麗姬生於阿根廷,5歲就開始彈鋼琴,1955年就登台演出,1957年就獲得Bolzano 與Geneva鋼琴比賽獎項,不過重要的是1965年獲得五年一次的華沙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金牌獎(她的上屆是波里尼),從此飛黃騰達至今。有關阿格麗姬的婚姻與豐富感情世界我已經寫過多次,在此就不再贅述。總之,阿格麗姬是每個聽音樂的人不可能錯過的鋼琴家,聽她的鋼琴錄音就是一個爽字可以形容。
Theodosia Ntokou是希臘人,出生於希臘羅德島(Rhodes)。 12歲正式登台,後來媽媽陪著她每周搭船去雅典雅典音樂院學習一個小時,每個週末就這樣花32個鐘頭來回。一直到她16歲搬到雅典為止。在雅典音樂院唸了五年畢業,後來繼續在柏林與布達佩斯跟隨名師習琴,最後到美國茱麗亞音樂院就讀,拿到碩士學位。畢業後又到Hartford大學的Hartt表演藝術學院當助教。當她還在音樂院就讀時,就已經在2006年與2007年分別獲得不同鋼琴比賽獎項,2008年還獲得Evelyn Bonnar Scholarship Award。目前她是很活躍的鋼琴家,2021年11月還安排到廣州南方音樂周演出。
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完成於1808年,李斯特曾經將貝多芬交響曲改編為鋼琴獨奏版,包括第六號,許多音響迷一定擁有這些版本。不過,鋼琴四手聯彈版就很少見,印象中我也是第一次聽到。為何李斯特會將貝多芬交響曲改編為鋼琴獨奏版呢?我想這是因為當時能夠去音樂廳聽管絃樂團演奏此曲的機會不多,但許多歐洲中上家庭可能都有鋼琴,所以透過鋼琴演奏交響曲,讓更多人聽到作曲家的作品就成為時尚,也是可以賺錢的作為,所以不少作品都曾經改編成鋼琴演奏版。而四手聯彈的來源可能也是出於家庭音樂娛樂,二個人一起彈一部鋼琴,這也充滿娛樂性,也觸發作曲家寫這類曲子的意願。
貝多芬田園交響曲在19世紀就不乏各種鋼琴改編曲,包括Franz Ludwig Schubert(1804-1868)與Theodor Kirchner(1823-1903)的八手聯彈版(二部鋼琴、四個人彈),徹爾尼、Wilhelm Meves、Selmar Bagge的四手聯彈版(二人一鋼琴)。這張CD的錄音是採用Selmar Bagge的四手聯彈版。雖然是二人分彈二部鋼琴,不過聽起來圓融無縫,有交響曲的氣勢。
阿格麗姬在這張CD中只是跟Theodosia Ntokou合彈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CD中還有貝多芬的17號鋼琴奏鳴曲No.2的「Tempest」暴風雨,這是由Theodosia Ntokou所獨彈。這首鋼琴奏鳴曲寫於1802年,暴風雨這個標題並非貝多芬親自題的,而是貝多芬的自傳撰寫人Anton Schindler問貝多芬,這首曲子應該如何詮釋?貝多芬告訴他去看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就知道了。所以後來這首奏鳴曲就被冠上「暴風雨」之名。其實,貝多芬也曾告訴他的學生徹爾尼,這首奏鳴曲的第一樂章就要像錘破鋼琴那樣去彈,這句話也成了詮釋參考。
暴風雨鋼琴奏鳴曲是在2020年7月24-29日錄製的,而第六號交響曲則是在7月30-31日錄製的,錄音地點是瑞士Lugano的Audiorio Stelio Molo RSI ,這是一個小音樂廳,其容積大小與殘響時間相當適合錄製小型演奏與獨奏。Theodosia Ntokou所彈的「暴風雨」聽起來氣勢十足,尤其是左手勁道強弱控制明確,陽剛味濃厚,頗有乃師之風。鋼琴混音效果傾向近距離聽感,而非在觀眾席中所聽到帶有空間尾音那種,每個音符都充滿實體感與重量感,硬調空間聽起來可能會帶有壓迫感。
Theodosia Ntokou的錄音目前我只看到二張,另外一張是2009年錄製的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好奇怪,怎麼會隔了那麼久才出版二張唱片?難道阿格麗姬的提攜也起不了作用嗎?華納唱片出版,各大唱片行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