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CD的標題很特別,J.S. Bach Works & Reworks, 巴哈的作品與重寫的作品。請注意,Rework不是拷貝,而是以原作的音符、精神去重寫成現代的觀點。所以,在這二張一套的CD中,一張是鋼琴演奏家 Vikingur Olafsson(1984-冰島鋼琴家)以自己的觀點,按照巴哈的譜子去演奏;另一張CD則是 Vikingur Olafsson以鋼琴或鋼琴加上電子樂器去演奏巴哈的譜子,有一首甚至還改編為大提琴演奏。
為何巴哈(1685-1750)的音樂歷經幾百年而不衰?為何演奏家都把巴哈的某些作品視為攀登聖母峰那麼艱難?其實並不是單純演奏技巧難易的問題,而是巴哈時代的鍵盤樂器與大提琴跟現在的鋼琴、大提琴是不一樣的;此外巴哈譜上所記載的表情記號與強弱、速度記號並不像貝多芬以降的作曲家那麼詳細,這更大大的增加了詮釋巴哈音樂的難度。
可以這麼說,巴哈以降的音樂家所譜的曲子就好像已經有食譜的烹調,指揮家、演奏家(大廚)只要細心烹調,都不會把東坡肉煮成爌肉。而巴哈的譜子只是食材加上簡單的指引,不是詳細的食譜,一塊肉可以有上百種料理方式。或者這也是為何卡薩爾斯(1876-1973)早在13歲時就發現巴哈無伴奏大提琴曲譜,但一直到25歲才公開演奏其中一首組曲,到了1936-1939年間才第一次錄下完整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原因之一,因為要正確詮釋巴哈的音樂實在太難了。
大提琴如此、小提琴如此、巴哈的鍵盤音樂更是如此。要知道,巴哈時代的鍵盤樂器不是現代鋼琴,他的時代所流行的鍵盤樂器Clavichord介於大鍵琴與鋼琴之間,可以說是古鋼琴。大鍵琴是以勾弦發聲,而古鋼琴已經是以擊弦發聲,然而古鋼琴的外型、結構都跟鋼琴不同,所以其演奏技巧、記譜方式、表現的手法也跟鋼琴不同。如何以現代鋼琴來詮釋巴哈的鍵盤音樂?這就成了演奏者與音樂學者的大考題。
鋼琴演奏家 Vikingur Olafsson還是學生時,一位智者曾跟他說:Bach is a Free Country。巴哈是一個自由的國度,這句話當時年紀小,他並不了解。但是隨著年齡漸長,彈過越多的巴哈作品,他越發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意。 Vikingur Olafsson回憶,當他13歲時第一次聽到Edwin Fischer(1886-1960)在1930年代所錄製的巴哈唱片時,開始點醒了他。而當他聽了1950年代Rosalyn Tureck(1913-2003)的錄音時,又對Edwin Fischer的演奏有了不同的認知。到了他聽過Dinu Lipatti(1917-1950)的錄音時,Lipatti詮釋的巴哈成了他的新想法,一直到Glenn Gould(1932-1982)顛覆了他的思維之前都是如此。現在他則經常發現與顧爾德詮釋不同之處,這種新思維開啟了他對巴哈音樂的新思路。
Vikingur Olafsson認為巴哈的許多鍵盤音樂不僅是為了學生而寫,更是為挑戰當時的鍵盤樂器性能極限、以及演奏者的演奏能力而寫。甚至連練習曲這種作品也可視為讓人愉悅的藝術作品、詩篇或短小的故事。這也是為何 Vikingur Olafsson喜歡將巴哈許多大作品獨立看待,而非當成一部龐大的作品來詮釋。他也認為巴哈不僅是當時他學生的老師,也是從巴哈以降諸多作曲家的老師,從莫札特到孟德爾頌,從蕭邦到史特拉汶斯基,一直到今天。也因為如此,他起心動念向巴哈借譜,自己重寫成他心目中現代電子鍵盤樂器與鋼琴合奏的巴哈音樂。
Vikingur Olafsson對巴哈的了解有沒有道理?有道理。這也是為何市面上有那麼多巴哈音樂的改編演奏,包括管絃樂、爵士樂、獨奏等等(如Busoni改編巴哈管風琴作品)。甚至演奏某些巴哈的作品還會有不同的詮釋版本,有些演奏家認為巴哈的妻子Anna Magdalena 所抄寫的譜是最可信的,有些則尋求另外的版本。不論如何, Vikingur Olafsson有他自己心中的巴哈,並且在這二張CD中呈現給大家。
儘管這套CD獲得許多唱片大獎,包括Gramophone最佳巴哈專輯,假若您是抱著追求音響效果的目的來聽這二張CD,我認為您會失望,不管是Vikingur Olafsson嚴肅的詮釋巴哈的作品、或他重寫的作品,其音效都不會是音響迷喜歡的。不過,如果您想多探究巴哈,了解為何巴哈的音樂是食材而不是食譜,體驗巴哈為何不會被鎖在幾百年前的古老世界中,那麼這二張一套的CD就是很好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