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urice Ravel(1875-1937)無疑是管弦樂配器大師,他改寫為管弦樂的「展覽會之畫」每個音響迷手上都是滿滿幾種版本,百聽不厭。而他的「波麗路Bolero」不僅音響迷愛聽,更是音樂院學生管絃樂配器的教材。他寫的「西班牙狂想曲」也是以自己所寫的四首鋼琴獨奏改編成管絃樂。總之,這位法國作曲家寫了許多與西班牙有關的音樂,讓大家愛死他了。
拉威爾為何喜歡寫跟西班牙有關的音樂呢?雖然他是法國人,不過他是生於法國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裡小城,而且母親是西班牙巴斯克人,所以西班牙的音樂素材深深影響了他的作品。他雖然被歸類於法國印象派作曲家,事實上他的作品風格跟德布西完全不同,德布西那種朦朧水墨畫般的意境與拉威爾的那些著名管弦樂曲完全不同。拉威爾自己也說,自己不是一位現代作曲家,他雖然能夠接受現代的思維,不過他的作曲手法並非革命的,而是進化的,他仍然遵守過去的和聲作曲規則,也從許多大師的作品中吸取靈感。他也說自己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建立在過去的傳統上。
這張黑膠是法國指揮Andre Cluytens(1905-1967)指揮巴黎音樂院管弦樂團的錄音,巴黎音樂院管弦樂團(1828-1967)現在已經沒有了,改為巴黎管絃樂團,改制那年剛好就是克路易坦過世那年。而這張黑膠的錄音時間是1961年11月27日(圓舞曲)、29日(西班牙狂想曲)、30日(波麗路)三天的錄音。克路易坦生於比利時Antwerp,家族都是音樂家,連媽媽也是歌劇女高音。媽媽在生下他的隔年過世,他父親又娶了一位聲樂家。
克路易坦的父親是Antwerp皇家歌劇院的指揮,兒子16歲在Antwerp皇家音樂院畢業後,把兒子安插進歌劇院擔任合唱首席與教練,克路易坦就是從歌劇院開始磨練。21歲他就開始指揮皇家歌劇院,22歲跟歌劇院女高音結婚。1932年他受聘法國Toulouse歌劇院常任指揮,1935年他轉任里昂歌劇院常任指揮,往後也一直與歌劇院指揮脫不了關係,例如1947年他就擔任巴黎喜歌劇院指揮。
克路易坦為何會成為法國指揮呢?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在1939年加入法軍,1940年就入籍法國。而德軍在1940年5月開始攻擊比利時法國荷蘭等,六星期就攻佔這些國家,所以克路易坦雖然參軍,但並沒有參加戰鬥。克路易坦在1942年第一次指揮巴黎音樂院管弦樂團,1949年成為常任指揮,一直到1960年為止。而他在1946年就與法國EMI簽約錄製唱片,1955年他去拜魯特音樂節指揮華格納歌劇唐懷瑟,是第一個在拜魯特音樂節上台的法籍指揮。
想要完整聽到克路易坦的指揮錄音,法國Erato唱片曾經出過一套65張大全集。他也是第一位跟柏林愛樂錄製完整貝多芬九大交響曲的指揮(1957-1960)。他的錄音非常多,散見各大唱片公司,音響迷最熟悉的當然是他那張與歐伊斯特拉夫合作演出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而這張拉威爾的管弦樂作品呢?很棒!雖然我認為這張管絃樂錄音的音效不是這些曲子中最棒的一張,但已經可以稱為好錄音之一。比錄音效果更重要的是他的指揮詮釋,法系指揮與法國作曲家的結合,呈現出不同的管弦樂色彩,就好像我們看法國電影一般,片中的節奏色調氣氛跟好萊塢電影有很大的不同。
這張黑膠是以24/94數位檔復刻,雖然不是以類比母帶復刻,但我們還是很感謝華納唱片公司能夠長期有系統的把以前類比時代的名版復刻,讓晚到的黑膠迷也有機會親炙這些經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