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無意間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寫Nathan Milstein在Capitol唱片的錄音,說錄音效果並不好。我看了覺得替他可惜,不知道他是聽到哪一張錄音。以我的經驗,Nathan Milstein在美國Capitol唱片的錄音,可說大部分都是發燒片等級的,如果聽這些唱片覺得錄音不好,應該是自己的音響系統問題多多,而不是Capitol唱片錄音不佳。現在要介紹的這張Milstein Masterpieces也是一張演奏、錄音都第一流的黑膠唱片。
提到小提琴大師,音響迷心目中的首選一定包括海飛茲(1901-1987)、密爾斯坦(1904-1992)與歐伊斯特拉夫(1908-1974),其他比較年輕或非音響迷喜歡的我就不說了。按理說克萊斯勒(1875-1962)應該也入列,不過他的最後一次公開演出是在1947年,他的唱片錄音都是單聲道的,所以音響迷少有提及他的錄音。海飛茲、密爾斯坦與歐伊斯特拉夫在立體唱片時代都留下很多錄音寶藏。通常,我們都會認為海飛茲的演奏精確無比、 密爾斯坦文質彬彬 ,歐伊斯特拉夫則是穩暖大器。
密爾斯坦是現今烏克蘭敖德薩人,小時候就跟隨Pytor Stolyarsky 學習小提琴,這位老師每天要學生練的就是巴哈無伴奏小提琴,所以雖然當時年紀小,也已經為密爾斯坦打下基礎,日後密爾斯坦所錄製的巴哈無伴奏小提琴成為名版也不是沒有原因。這位老師除了密爾斯坦之外,還有一位後來很著名的小提琴家,那就是歐伊斯特拉夫。
密爾斯坦隨Pytor Stolyarsky 習琴的時間並不算久,11歲就轉而去聖彼得堡音樂院,跟Leopold Auer習琴,在當時,能夠跟Auer習琴的小孩都是資質一等一的。Mischa Elman、海飛茲、Efrem Zimbalist等都是他的學生。密爾斯坦後來在1926年去找Ysaye習琴,不過並沒有獲得什麼收穫。密爾斯坦的演奏生涯發芽於1921年,當年他遇上霍洛維茲(1903-1989)與霍洛維茲的妹妹,他們馬上結為好友,並在1925年開始,結為演奏團體去西歐演出。也就是因為有這個機緣,讓密爾斯坦踏出前蘇聯,開創自己在西方的演藝生涯。不要忘了,1925年時,密爾斯坦才21歲,而當時是俄國大革命(1917年)之後沒幾年。
1929年,密爾斯坦來到美國,第一場演出就是與史托科夫斯基、樂團是費城管絃樂團,演出曲目是Glazounov的小提琴協奏曲,這首曲子也是密爾斯坦學生時期第一次跟管弦樂團合作的曲子,當時的指揮就是作曲家本人,他在聖彼得堡音樂院擔任Director。事實上,Glazounov的小提琴協奏曲就是提獻給密爾斯坦的老師Auer,首演也是由Auer擔任小提琴,所以說這首曲子跟密爾斯坦很有緣,他也在Capital錄下這首錄音(與德弗札特小提琴協奏曲同一張,很棒的錄音)。此後密爾斯坦一直在西方發展,沒有回去前蘇聯定居。一直到1986年他82歲時,還在斯德哥爾摩舉辦最後一場演出,此後就因為手臂受傷而停止演出,一直到過世。
密爾斯坦給人的感覺並非才華橫溢、咄咄逼人,反而是很有紳士味道,聽他演奏神經不會緊繃,平淡之中卻又留下讓人難忘的餘香,感覺上是海飛茲與歐伊斯特拉夫的綜合體。這張Masterpieces便是如此。伴奏的樂團是The Concert Arts Orchestra,這是美國指揮、小提琴家Felix Slatkin(1915-1963)當年為了替Capitol唱片錄音而組建的管弦樂團。Capitol唱片建於1942年好萊塢,是美國西岸第一家唱片公司,在1955年併入EMI,成為EMI在美國的子公司。不過,這張唱片的指揮並非創團者,而是Walter Susskind。
聽這張黑膠唱片時,琴音細緻,但擦弦質感與轉弓時的婉轉聲音很美妙,而且琴音充滿光澤,又兼甜美。管弦樂團更是融為一體,沒有突出的音效與分離的層次,沒有侵略性,聽起來跟密爾斯坦精緻的演奏很搭。如果黑膠系統調教不當,小提琴聽起來不是變得尖銳刺耳,就是沒有擦弦質感,貧乏無味。當年美國西岸幸好有Capitol唱片,為音響迷留下許多好錄音,密爾斯坦另外一張德弗札克與葛拉茲諾夫的小提琴協奏曲就是一例,如果您還沒有這張唱片,也一定要購入。
音響迷欣賞音樂,很容易受到音響系統調教不當的誤導,而對錄音或詮釋有錯誤的印象,不僅是密爾斯坦,包括海飛茲的許多錄音也一樣。這只有等到音響迷哪天把音響系統調教正確,再回來來聽這些以前被錯殺的唱片,才會悚然一驚,原來自己以前錯得離譜。如果音響系統至死都沒有調教正確,那就帶著自己「不美麗的錯誤」上天堂吧!
同場加映,這張唱片也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