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孟德爾頌(Jakob Lug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7),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含著金湯匙出生、極度聰慧、才華橫溢、多才多藝的人(不僅是音樂家)。他的祖父是哲學家,他的父親是銀行家,他的母親是鋼琴家。在這種富有的家庭成長,家裡隨時舉辦沙龍,往來無白丁,各行業傑出人士往來絡繹不絕,文學、美術、藝術、音樂氣息養育著他成長。他一生唯一的遺憾就是活太短了。
孟德爾頌是音樂神童,他鋼琴、管風琴彈得很好,小提琴、中提琴也拉得很好。他在10歲開始學小提琴,1820年11歲就完成F大調小提琴奏鳴曲,1823年14歲就寫下Op.4的小提琴奏鳴曲(二首都錄製在這張唱片中),那年也完成二首協奏曲,一首是為小提琴,另一首則是為小提琴與鋼琴所寫。1825年16歲時寫了著名的八重奏OP.20,17歲就寫下著名的「仲夏夜之夢」前奏曲。20歲1829年指揮演出巴哈「馬太受難曲」,將早已沾滿灰塵的巴哈招牌重新擦亮。1835年就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1842年協助舒曼成立萊比錫音樂院,並且自己擔任院長。在音樂之外,孟德爾頌還是傑出的繪圖員,水彩畫家,詩人,翻譯家(他懂希臘文、拉丁文、英文、法文)。如果讓孟德爾頌活到貝多芬的年紀,後續不知道還會創作出多少傑出的作品。
在這張CD中,收錄了孟德爾頌所有的的四首小提琴奏鳴曲,分別是1820年所完成的MWV Q7 F大調、1823年完成的F小調 OP.4 MWV Q12、可能是1820年代所完成的D大調/D小調 MWV Q18(死後才被發現),以及1836年完成的F大調 MWV Q26。所謂MWV是Mendelssohn-Werke-Verzeichnis,這是音樂學家Ralf Wehner(1964-)在2009年完成的孟德爾頌作品新式分類編法,以曲種、主題來分類,跟以往依照完成年代編年的Opus方式不同。例如小提琴協奏曲編為MWV O,奏鳴曲則編為MWV Q。
在這四首小提琴與鋼琴的奏鳴曲作品中,只有Op.4那首是孟德爾頌在生時就出版的,其餘三首都只是手稿而已,生前並未正式出版。編號Q26那首是孟德爾頌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時所寫,一直到1953年才由曼紐因第一次演出公布,但當時仍然被孟德爾頌第一樂章的二個簽名版混淆,而這裡錄音的版本是選擇孟德爾頌未修訂的那個版本。
這張唱片的製作人將這四首小提琴奏鳴曲倒過來排,最晚完成的Q26列在第一首,再來是Q12、Q7,編號Q18那首因為不確定是哪年完成,所以放在最後,而且長度只有7分多。為何這首作品那麼短呢?其實現在我們所聽到的只有367個小節,音樂學者推想當時孟德爾頌可能想完成一部規模比較大的作品(或許像貝多芬的克羅彩奏鳴曲),但是不知何故並未繼續寫作,所以現在我們聽到的並沒有分樂章,只是一段而已。
這張CD的小提琴演奏家Alina Ibragimova(1985-)是俄羅斯人,在2013年就首度來台演出,當時搭配的鋼琴家就是這張CD中的Cedric Tiberghien(1975-)。她四歲開始學小提琴,六歲就登台演出,1995年舉家遷往英國,進入曼紐因音樂院。1998年他在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50周年慶祝上演出巴哈雙小提琴協奏曲,指揮就是曼紐因。Cedric Tiberghien五歲開始學鋼琴,後來進入巴黎音樂院,1992年畢業時獲得一等獎,當年他才16歲。他參加鋼琴比賽,得過幾次第二名第三名,最終在1998年巴黎Long- Thibuad鋼琴大賽中獲得第一名。他們二人是因為2005年BBC的新世代音樂家計畫而認識,後來就組成二重奏演出、錄製唱片。
這張CD錄製於2021年1月19-21日,錄音地點在倫敦Kentish Town St. Silas the Martyr。這是一座二級古蹟教堂,建於1911-1913年,教堂本廳不大,音響效果良好。這張CD在此錄製,小提琴的聲音細緻甜潤柔美,聽起來很迷人;而鋼琴則雄壯龐大,聽起來距離很近。假若您聽起來小提琴尖瘦乾澀,鋼琴混濁,感受不到小提琴與鋼琴的美質,那就代表府上音響系統還未踏入美質的門檻。
Hyperion唱片發行,上揚唱片進口總經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