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萬格勒的黑膠又來了,這次是福特萬格勒指揮維也納愛樂,貝多芬的第一號、第三號交響曲。錄音時間是1952年11月24,以及26-28日,錄音地點維也納愛樂廳,也就是俗稱的金廳。為何要寫那麼清楚呢?因為光寫福特萬格勒指揮貝多芬第一號、第三號交響曲,您根本不知道到底是哪個版本,哪個樂團,哪個時間的錄音。由此可知福特萬格勒唱片之多。這次的黑膠是拿單聲道類比母帶轉為24bit/192kHz規格,再去刻製黑膠的。
我們都知道福特萬格勒雖然對詮釋華格納、布魯克納也很權威,不過大部分人認定他的最愛應該是貝多芬的作品。早期的不說,光是二次大戰後,從1947年到1954年間,他在台上指揮貝多芬的作品就將近300場。8年間演出近300場,平均一年就三十幾場,算下來一個月超過三場演出貝多芬的作品。以這麼密集的頻率持續8年,現在有哪位指揮能夠做到?
雖然演出貝多芬作品的次數那麼頻繁,不過福特萬格勒並非因為駕輕就熟就不排練,事實上他對演出前的排練抓得很緊,往往為了一個樂句,可以磨個半小時。他將每場的演出都視為即興的表演藝術,也就是每場演出都是指揮、樂團與觀眾三者之間獨一無二的經驗共享。也因為如此,福特萬格勒對貝多芬作品的指揮詮釋有多種面貌,換句話說福特萬格勒可以依當時的心境或外在環境的影響,或新的體會而對貝多芬的作品做出自由的詮釋。其實這也是為何長久以來唱片迷會一直搜尋福特萬格勒各種唱片錄音的原因,因為每次聽都會感受到福特萬格勒腦中不同的美學、哲學呈現。
如果您拿福特萬格勒(1886-1954)指揮的貝多芬跟托斯卡尼尼(1867-1957)相比,就會發現托斯卡尼尼的速度普遍都比較快,福特萬格勒比較慢。這二位偉大的指揮都是在歐洲成長,成熟時期的環境背景也相似。不同的是托斯卡尼尼浸淫歌劇指揮很深,而且拒絕納粹,遠赴美國;而福特萬格勒則一直在以德國為主的歐洲演出。而且,福特萬格勒自己是作曲家,在還未專注於指揮之前,他以作曲家自居,他的第一場正式指揮演出除了安排貝多芬序曲、布魯克納第九號交響曲之外,還安插自己的交響詩作品。
無論是福特萬格勒或托斯卡尼尼,他們對於貝多芬作品的研究絕對是深入獨到的,但是二者所呈現的詮釋卻是大異其趣的,光是速度的快慢就有那麼大的差異。到底誰的詮釋才是貝多芬的本意呢?其實,貝多芬很早就耳聾了,雖然他的時代已經出現節拍器(1812年已經出現),但是貝多芬腦中所浮現的速度難道就是他寫在譜上的文字嗎?所以,我們其實不必在意指揮所呈現的不同速度,只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不同詮釋所帶來的感動就對了。
這二張一套的黑膠唱片中,最讓我喜歡的就是第三號交響曲「英雄」,尤其是第二樂章,雖然速度慢,但卻充滿張力,而且整個管絃樂團的重量感很強,好像整座山在緩慢移動般,深深的衝擊內心。以1952年的單聲道錄音而言,這套黑膠唱片的錄音效果算是可以接受,已經能夠聽出弦樂、木管、銅管的優美音色,但甜味、光澤與音樂規模感當然無法跟現在的立體聲錄音相比。買福特萬格勒的唱片並非為了音效,而是為了收藏那個時期的典範。
華納唱片出版,各唱片行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