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 But the Lonely Heart唯有寂寞的心,這是柴可夫斯基(1840-1893)所寫一套鋼琴伴奏獨唱曲的第六首,完成於1869年。其實這句話是取自德國詩人歌德的作品,寫完整點應該是None But the Lonely Heart Can Know My Sadness,唯有寂寞的心才能了解我的哀傷,柴可夫斯基寫這首曲子時才29歲,當時他到底是多憂鬱?多哀傷?他的心是多寂寞?後來這首曲子被改編成各種演奏型式,在這張CD中,竟成了標題,事實上,這張CD的主要曲子是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由瑞典小提琴家Daniel Lozakovich主奏。
這張CD封面上最大的字體並非柴可夫斯基,而是小提琴演奏者Daniel Lozakovich(2001-),可見DG唱片想要力捧他的用心。而封面上並沒有出現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名稱,反而是用一首小曲子,顯然也是想要塑造一種氣氛。什麼氣氛?憂鬱小生的氣氛嗎?我猜,這張唱片的製作人是想要以這首None But the Lonely Heart的知名度來吸引更多人關注這張CD,因為None But the Lonely Heart這首曲子不僅古典音樂界的聲樂家唱,連馬利奧蘭沙與法蘭克辛納屈也有唱。用這首曲子當唱片標題,應該能吸引更多人。
事實上,這張CD的重頭戲當然是柴可夫斯基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這首協奏曲寫於1878年,據說只花三個星期就寫好。當時柴可夫斯基剛遭遇一場災難性的婚姻(1877年),躲到瑞士日內瓦湖畔去療情傷。本來這首曲子是要題獻給當時最著名的小提琴家Leopold Auer(1845-1930),沒想到當年的高手收到總譜之後,卻說技巧太難無法演奏而拒絕演出。其實,當時不僅Auer說無法演奏,連陪同柴可夫斯基作曲、給他小提琴技巧意見的好友小提琴家Yosif Kotek(1855-1885)也認為無法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寫成時也被認為技巧艱難無法演奏,現在這二首曲子卻是想要冒出頭的年輕演奏家必備曲目,可見這一百多年來演奏技巧進步多麼大。
這張CD除了上述二首曲子之外,還有柴可夫斯基的Melodie、Valse Sentimentale、Meditation、Valse-Scherzo、Lensky's Aria等,都是很好聽的曲子。伴奏的樂團是俄羅斯國家愛樂管弦樂團,指揮是Vladmir Spivakov(1944-),他是Lozakovich的導師,Lozakovich在2010年第一次上台演出的指揮就是他。Spivakov 13歲就在莫斯科贏得指揮比賽首獎,本身也是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Lozakovich說他最喜歡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錄音版本就是Spivakov所演奏的,Spivakov則是在錄製完這張CD時跟Lozakovich說:過去50年來我詮釋這首曲子,未來50年該是你來詮釋這首曲子了。可見指揮跟小提琴家真是惺惺相惜啊!
CD中的小提琴協奏曲是現場音樂會的錄音,這場音樂會是在2019年4月莫斯科國際表演藝術中心的Svetlanov Concert Hall舉辦的,Lozakovich使用的是1727年的Stradivarius Le Reynier琴。這張CD的演詮釋與錄音效果都非常好,如果您以為這位瑞典年輕小提琴家的演奏無法跟老大師相比,不值得聽,那就錯了。此外,有些音響迷認為只有1970年代以前的立體錄音才是好錄音,現代數位錄音不值一聽。我建議您也要拋開這種狹隘的視野,如果您有一套調校平衡的音響系統,就能體驗到原來數位錄音也是那麼好。
這張CD的紙質包裝我很喜歡,這種包裝不會因為不小心掉在地上,塑膠盒就破裂。而且標題字竟然是凹體印刷,入手質感很好。DG唱片環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