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爾的「波麗露」(Bolero)可說是古典音樂必聽的基本曲目,凡是上過「古典音樂欣賞」課程的人一定都聽過這首曲子。波麗露以小鼓起始,兩段旋律一直不斷反覆交錯,每次加入一件樂器演奏其中一段旋律,前段是木管,後來加入弦樂,之後銅管進入,最後加入打擊樂器做終。
如果你有耐心能把這15分鐘左右的影片看完,我相信你就可算是古典樂迷了,但如果看不完,其實一點也不能怪你,要怪就怪音樂不夠吸引人、影片不夠吸引人,或者是…音響不夠好?
先來看指揮大師傑利畢達克(Sergiu Celibidache,1912–1996)1971年指揮丹麥國家廣播交響管弦樂團的實況錄影:
好的指揮像司機
有人開車只有兩段,不是催油門,就是踩煞車,油門一催就是到底,煞車一踩也是到底,一根直腸子通到底。初學者開車常常是這樣,當然不能怪他們,畢竟沒經驗嘛!但很多開了十幾年的人也是這般開法,實在讓人不敢恭維。說句實話,我剛開始開車也是這副德行,後來偷偷觀察計程車司機如何開車,才領悟出開車的奧秘。
原來,加油門的時候,你要輕輕的催,不能一次催到底,踩煞車的時候亦然。這兩個動作分得越細,車上的乘客坐起來越舒服。這當然也跟車子的製作工藝有關啦!但從這個簡單的地方,就可以分辨出司機開車的功力。為什麼我說好的指揮像司機,就是這個道理,好的指揮能把整個樂團的最強到最弱分得很細,絕對不會把氣力一次放盡,然後在弱音的片段癱軟無力,每一個音符都灌注心力經營,全程都全神貫注,把各種不同等級的聲響分得一清二楚。
在攝影裡面,這就叫做「階調」。為什麼徠卡或哈蘇的鏡頭比較好,不是什麼顏色或變形,而是這兩家名廠的鏡頭有著最豐富的階調。這一點在彩色照片比較不容易分辨,但若是拍黑白照片就會明顯感覺出差異。
再來看傑利畢達克1987年指揮慕尼黑愛樂的實況錄影:
「錄音,就像是失去了原味的青豆罐頭。」
這份影像中的木管音色更美,顯然錄音(錄影)技術有長足的進步,當然樂團的等級也有差,畢竟慕尼黑愛樂可是傑利畢達克一手調教出來的子弟兵啊!傑利畢達克的指揮向來以「慢」聞名,但從這兩份錄影可以看出他並不是為了慢而慢,而是做出非常細微的層次差異與變化。
大家都知道傑利畢達克對錄音深惡痛絕,我合理的猜想是因為當時的音響系統不夠水準,老大師聽過之後,肯定在想「我的指揮哪裡有這麼爛?怎麼會這麼難聽?」遂將錄音拒於千里之外。現在重播音樂的音響系統與當時不可以道里計,要表現大師的指揮技藝絕對不成問題,但市面上卻還是充斥著爛音響,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買好音響的原因。
最後來看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1908–1989)1985年指揮柏林愛樂的實況錄影:
音樂的魔術師
卡拉揚不用指揮棒,光憑手勢就有著讓人震懾的魅力,真的像是魔術師啊!跟傑利畢達克的影片相比,這影片的畫質與剪輯真的是太超過了!畢竟卡大師當時可是如日中天的超級巨星,不僅擁抱最新的數位錄音技術,對影像更有涉獵。
而傑利畢達克則因為拒絕錄音,名聲僅限於正統愛聽現場的古典樂迷之間。我也是很晚才認識這位大師,拜方便的Youtube所賜,現在可以一睹大師風采,卻不用花一毛錢。透過影片看來,傑利畢達克的指揮也沒有特別慢啊!但卡拉揚的錄音與錄影確實效果更好,所以好的音樂作品要配好指揮,好的指揮要配好的錄音師,好的錄音作品呢?當然要有好音響才能表現。
同場加映:葛濟夫(Valery Gergiev,1953-)竟然用牙籤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