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CD的封面是二位華人,仔細一看,不是黃俊文與黃海倫嗎?而且,演奏曲目也蠻特殊的,是Poulenc(1899-1963)與Prokofiev(1891-1953)的小提琴奏鳴曲,以及Arvo Pärt(1935-)的Spiegel im Spiegel(鏡中鏡),難怪這張CD的標題是Mirrors,應該是取Arvo Pärt的「鏡中鏡」來當標題。
這張「Mirrors」是黃俊文與Naïve唱片合作的第二張唱片,第一張是演奏雷史畢基奏鳴曲等「Kaleidoscope」也是與黃海倫合作的,我曾在2023年9月15日介紹過。他們二位的演奏技巧已經爐火純青,根本就是跟國際知名小提琴或鋼琴家並駕齊驅。他們在國內也舉辦過多場演奏會,三年前跟法國Naïve唱片簽約,更是演奏與詮釋獲得肯定的明證。
Naïve唱片雖然是小公司,但我認為他們做了大唱片公司沒有做的事情,那就是以法文,英文,以及演奏家的母語來編寫唱片說明,對我們而言,完全沒有與語文障礙,可以直接瞭解演奏家的詮釋與想法,不需要另加 揣測。
這三首曲子是黃俊文、黃海倫他們在跟Naïve唱片簽約時就已經想錄製的曲目,只不過第一張唱片先錄製雷史畢基、蕭邦、聖桑、帕格尼尼作品而已。Poulenc這首小提琴奏鳴曲FP 119是1942-1943年間的作品,1949年修訂。這首奏鳴曲是普朗克題獻給1936年死於內戰的西班牙詩人、劇作家、戲劇導演Federico Garcia Lorca(1898-1936),他是西班牙家喻戶曉的人物,但不知為何,在西班牙內戰期間,被國民黨暗殺,但屍體一直沒找到。
普羅高菲夫的小提琴奏曲第一號Op.80寫於1938-1946年間,在他一生只寫了二首小提琴奏鳴曲,第一號是在1936年他回到俄羅斯之後所寫,第二號寫於1943年。這首曲子通常被認為是他抗議史達林「大清洗」的作品,這場殘酷的政治整肅始於1936年8月,一直到1938年3月為止。估計這場大清洗有約70萬人被殺,一百三十多萬人被捕,普羅高菲夫的一些朋友也牽連其中。
普朗克與普羅高菲夫的這二首小提琴奏鳴曲都是紀念戰爭或政治整肅而犧牲的友人,但為何中間加入Arvo Pärt的「Spiegel im Spiegel」(鏡中鏡)呢?黃俊文在唱片說明中說到「鏡中鏡在專輯中提供了一段屬於內省和平靜的時刻。它的簡潔特性和冥想特質創造了一個反思的空間,一面鏡子,彷彿讓我們可以從音樂中看到過去的陰影和當下的輪廓…….」。他刻意安排這首「鏡中鏡」作為普朗克與普羅高菲夫的橋樑,將三首曲子聯繫在一起。
我是在看過唱片說明之後才開始聆聽這張唱片的,依照黃俊文的思路,果然聽到了跟以前不同的樂思,也更瞭解為何黃俊文與黃海倫為何要這樣演奏。不僅是樂思詮釋,我甚至也可以感受到他們二位所奏出的音響效果也是依照樂思去安排的。
Naïve唱片的錄音效果幾乎都很傑出,這張「Mirrors」也不例外。不過並不是上一張「Kaleidoscope」的錄音場地,那張唱片是紐約Merkin Concert Hall,而這張唱片是在紐約Abeshouse Recording Studio Barn(South Salem)錄製,二者的音響效果都很好。錄製時間2024年3月29-31日,Naïve唱片發行。這是一張演錄俱佳的唱片,值得收藏。上揚唱片進口總經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