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1810-1849)只活了39歲,是古典音樂史中屬於短命的作曲家,比同時代的孟德爾頌(1809-1847)多活一年,比莫札特或舒伯特多活了幾年,如果上蒼能夠多給蕭邦幾年壽命,我們一定可以聽到更多精彩的鋼琴作品。蕭邦的父親是入籍波蘭的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出生在波蘭,從小吸波蘭文化奶水長大,可說是純粹的波蘭作曲家。雖然在1831年居住在巴黎之後就沒有回過波蘭,而且入籍法國,但他仍然堅持儘量說波蘭語,堅持自己是波蘭人。
蕭邦在7歲時就完成第一部作品波蘭舞曲,在當地被譽為莫札特再世,雖然從小就是音樂神童,不過蕭邦是在1826年才進入華沙音樂院就讀。由於波蘭在當時是被俄羅斯、普魯士與奧地利瓜分(1795年亡國),並非一個主權國家,蕭邦在這樣的氣氛中成長,心情的苦惱可想而知,也難怪他定居巴黎之後,從此沒再回去波蘭。而他的後半生如果不是遇上比他大六歲的詩人喬治桑(李斯特介紹),恐怕很多精彩的作品無法問世。喬治桑熱情活潑,是很有主見的「大女人」,而蕭邦卻是柔弱多愁善感的,這二人的結合雖然有甜蜜有痛苦,但終歸成為音樂史上的佳話。
在蕭邦為數眾多的鋼琴作品中,馬祖卡舞曲與波蘭舞曲是蕭邦跟祖國波蘭最緊密的連結,而夜曲則是如詩如畫、如夢如幻。蕭邦本身不是詩人,但後世卻稱他為鋼琴詩人,除了夜曲給人的感受之外,詩人海涅的一段話可能也是他成為「詩人」的原因之一。詩人海涅(Heine,1797-1856)在1830年代也在巴黎,認識了白遼士、蕭邦、喬治桑、大仲馬等人,他曾說:「蕭邦並非僅是個波蘭人,或法國人、德國人,而是屬於莫札特、拉斐爾、歌德所結合的更高貴層次,他真正的家鄉是音樂與詩。」
蕭邦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完成於1829年,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完成於1830年,都是在他1829年去維也納演出大獲成功之後的作品。雖然他這二首鋼琴協奏曲被批評為管弦樂配器比較薄弱,但以當時蕭邦的年紀來說,已經難能可貴了。而蕭邦的21首夜曲最早從1827年開始寫,一直到1846年完成,可說橫跨他的大半生圓熟時期。這21首夜曲中,第21號原本並沒有標明夜曲,是在1870年之後才被納入。而第19與第20號是蕭邦在離開波蘭之前就已經完成,不過因為是蕭邦過世之後才發表,所以也編號在後。
我們都知道,鋼琴「夜曲」(Nocturne)這種音樂形式並不是蕭邦首創,而是愛爾蘭作曲家John Field(1782-1837)首創。既然如此,為何蕭邦會對這種音樂形式那麼有興趣呢?原因是John Field在蕭邦小時候,曾經去華沙舉辦音樂會,蕭邦有去聽。再者,蕭邦的老師之一是John Field的學生。有這二重關係,難怪蕭邦會寫了21首夜曲。當然,夜曲本身左手彈伴奏、右手彈優美浪漫主旋律的特色更適合讓蕭邦發抒心中的情感。而聽者也可以在優美的鋼琴旋律中產生各種幻想的畫面,不似許多絕對音樂般那麼嚴肅,使得蕭邦的夜曲一直歷久不衰。
到底要如何詮釋蕭邦的夜曲呢?蕭邦曾說:「簡單就是最終的成就。在一個人彈了很多很多音符之後,簡單就是最高的藝術獎賞。」這段話也成了加拿大鋼琴家Jan Lisiecki(1995-)錄製這套蕭邦夜曲時的指引。Jan Lisiecki是誰呢?我上次曾介紹過他自己指揮演奏的五首貝多芬鋼琴協奏曲,他是波蘭裔加拿大人,出生在卡加利,五歲開始學鋼琴,九歲就上台演出,被稱為是莫札特再世。十五歲就與DG唱片簽約,錄製唱片至今。他沒有參加過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也沒參加過蕭邦鋼琴大賽,但演出邀約不斷,從這樣的資歷中,您就可以窺知他有多厲害。
Jan Lisiecki在2010年就已經錄製蕭邦第一、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這張唱片是他受邀到歐洲演出,由蕭邦協會發行的。DG唱片聽到他這張唱片,馬上跟他簽約,2012年推出莫札特第20、21號鋼琴協奏曲。2013年推出蕭邦練習曲。2016年推出舒曼鋼琴協奏曲。2017年推出蕭邦鋼琴與管弦樂作品。2019年推出孟德爾頌鋼琴作品與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全集。2020年推出貝多芬藝術歌曲集。2021年則推出這套蕭邦夜曲全集。
錄製這張唱片的時間是2020年10月,錄音地點柏林Emil Berliner Studios。聆聽這張唱片時,不要滿腦中魯賓斯坦或霍洛維茲的的琴音Jan Lisiecki的鋼琴詮釋正如這張唱片說明中第四頁印著的大字:Simplicity is the final achievement。而錄音效果也絕對不會輸給魯賓斯坦、霍洛維茲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