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夜曲是蕭邦(1810-1849)重要的鋼琴作品,總共21首。其中18首完成於離開波蘭之前。蕭邦的父親是波裔法國人,在學校裡教授法語,母親是波蘭人,難怪他離開波蘭之後會選擇在法國建立他的事業。蕭邦6歲開始學鋼琴,7歲就寫了二首波蘭舞曲,絕對是音樂神童。
在中學時他就學習管風琴,進入華沙音樂院之後學作曲。1929年音樂院畢業,1830年就去維也納,在當年11月波蘭發生革命,因而去了巴黎,在那裡認識了當時著名的音樂家與藝文人士。1832年他透過朋友介紹,認識了銀行家Rothschild家族,在這個家族的引領下跨入巴黎上流社會,並開始收學生。
蕭邦人生的轉捩點是1836年遇上了喬治桑(Georges Sand),1838年二人熱戀,11月為了蕭邦的身體健康,喬治桑與二個孩子跟蕭邦一起到西班牙Majorca島上居住,沒想到健康更為惡化,不得不於1839年搬到喬治桑的家鄉Nohant,開始進入大量創作期。不過因為他跟喬治桑的關係在1847年破裂,1949年蕭邦過世,只活了短短39歲,令人不勝唏噓。
蕭邦一生作品著重在鋼琴上,其他很少著墨。二首鋼琴協奏曲讓我們窺知他的管弦樂能力。其餘還有21首夜曲,24首前奏曲、27首練習曲、59首馬厝卡舞曲、四首敘事曲、四首詼諧曲、四首即興曲、十幾首波蘭舞曲等,但是鋼琴奏鳴曲只寫了三首。此外還有一首幻想曲,一首鋼琴大提琴奏鳴曲。
蕭邦與李斯特是朋友,也經常在巴黎相互「切磋」,有關他們的二則故事很有意思。李斯特有一次要求蕭邦在全黑的環境下位觀眾演奏,因為他以前也這樣做過。當窗簾拉上、蠟燭熄滅之後,蕭邦正要彈琴,李斯特趨前在蕭邦耳旁說了什麼,然後自己坐下來,演奏蕭邦以前演奏過的曲子。曲畢,觀眾熱烈鼓掌,此時李斯特將蠟燭點亮,大家看到彈鋼琴的是李斯特。李斯特對蕭邦說:「你要怎麼說?我想說的也是大家會說的,只要李斯特願意,就可以成為蕭邦,但蕭邦能成為李斯特嗎?」
另一個相反的故事是:有一次,李斯特在沙龍中演奏蕭邦的夜曲,但是自己加油添醋。蕭邦在旁聽了很不舒服,終於忍不住出聲:「我的朋友,我求你,當你演奏我的作品時,請好好演奏它,否則就不要演奏。」李斯特一聽,就站起來說,乾脆你自己來彈吧。蕭邦回說我的榮幸。
這時剛好一隻飛蛾撲火,將蠟燭熄滅了,當有人準備點亮蠟燭時,蕭邦說不必了,月光就足矣。就這樣,蕭邦坐下來即興演奏了將近一個鐘頭。當蕭邦演奏完畢,現場觀眾感動得流淚,此時李斯特過來擁抱蕭邦,說道:「我的朋友你是對的,你的作品不應該被修改,修改只會毀壞它們,你是真正的詩人。」蕭邦回說:「沒什麼,我們都擁有各自的風格」。不是文人才會相輕,鋼琴家也會啊!不過蕭邦與李斯特還會相惜。
這二張一套的蕭邦夜曲示巴倫波因(1942-)1982年錄音的,當時他才40歲,也是他轉型指揮的開始。他的第一場指揮是1981年,指揮巴黎管弦樂團,後來成為芝加哥交響樂團常任指揮,再往後是Berlin State Opera。1999年還成立了West-Eastern Divan Orchestra,為以阿衝突與東西方文化搭建音樂橋樑。雖然他轉向指揮,但他的鋼琴演奏從來沒有放棄過,也成了指揮、獨奏雙棲的音樂家。
說到蕭邦的夜曲錄音,巴倫波因並非我的首選,魯賓斯坦的蕭邦夜曲是我最喜歡的,他曾在1937、1950、1967年三度錄製夜曲全集。阿勞的蕭邦夜曲也不錯,波里尼的夜曲我也會排在巴倫波因之前。不過,現在能夠看到巴倫波因這個版的黑膠復刻,也已經蠻讓人感動了。畢竟,聽古典音樂,版本不應該只定於一尊,多容納幾個版本總是好的,不是嗎?
二張一套黑膠,180克,33轉,DG唱片發行,環球唱片總經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