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跟莫札特、舒伯特、孟德爾頌、蕭邦、蓋希文一樣,都是不到四十歲就歸天的作曲家,韋伯則剛好40歲過世。細數這些英年早逝的作曲家中,莫札特的作品最多,各種類型都有,絕對是天才;韋伯沒有寫交響曲,但以歌劇「魔彈射手」以及鋼琴獨奏「邀舞」傳誦至今;舒伯特雖然寫了九首交響曲,但卻被認為是藝術歌曲之王;孟德爾頌的音樂帶給人的是光明與愉悅,沒有悲傷;蕭邦則被冠上鋼琴詩人之名,一路浪漫到底;蓋希文把爵士樂融入古典音樂,創造出色彩鮮明的美國派。
比才呢?他算是音樂神童,9歲就進入巴黎音樂院(當時入學年齡底線是11歲),19歲就獲得羅馬大獎,公費到義大利深造音樂三年,25歲完成第一部歌劇「採珠者」。不過,他也很倒楣,現在大家很愛看、愛聽的歌劇「卡門」首演時失敗,害他非常鬱卒,雖然首演後「卡門」持續上演後市看好,但他在三個月後就撒手人寰。沒想到,他出殯那天晚上,音樂界安排一場「卡門」特別演出,卻獲得空前成功,這真是造化弄人,如果「卡門」首演就大獲成功,說不定比才也不會那麼早死。
其實比才的歌劇作品不只是「卡門」被觀眾棒喝,他寫的每一部歌劇都沒有大紅大紫,第一部歌劇「採珠者」只上演18場就下檔,第二齣歌劇「貝城一麗姝」(1867,La Jolie Fille de Perth)同樣也只有上演18場。以歌劇來說,這樣的場次是會賠錢的。1872年他的「阿萊城姑娘」戲劇演出,同樣也是沒受到歡迎。不過,內中的音樂改編成組曲單獨演出卻大受歡迎。
1872年,比才又受歌劇院之託寫歌劇,這次寫的就是「卡門」。由於原著內容在當時社會有爭議,所以比才依照各方要求,總共修改了13次之多,終於在1875年首演。我們現在都知道當時的情況,比才又摃龜了,不過這次跟前幾次不同,雖然首演時樂評人沒給好臉色,但是這齣歌劇的後勁卻越來越強,首演後的三個月內上演33次,隔年又上演幾十場,往後十年「卡門」成為國際知名歌劇,可惜比才看不到後來的成功,他在演出33場之後就過世了。
卡門組曲是取自歌劇「卡門」中的音樂改編而成,一般分為第一組曲與第二組曲。而「阿萊城姑娘」原本是戲劇音樂,比才總共寫了二十七首,後來他從這些曲子中選出幾首,譜成第一組曲與第二組曲。阿萊城就是法國南部的Arles,很多人都去過那個城市觀光,城內有羅馬圓形競技場古蹟,梵谷也曾在這裡短暫住過,他那幅著名的「星空下的咖啡廳」就是在那個時期完成的。大家都會唱的那首「Vincent」一開始的歌詞「Starry Starry Night」就是寫梵谷在此處所看到的星空。還有,法國著名的唱片公司Harmonia Mundi總部也是在此。
安塞美(Ernest Alexandre Ansermet, 1883-1969)絕對是音響迷最喜歡的指揮之一,他指揮的「皇家芭蕾舞」誰沒有?他並非音樂科班出身,本來只是數學老師,在洛桑大學教書,1912年在Casino Montreux(沒錯,就是爵樂迷都知道的那個地方)有過一次登台指揮經驗,沒想到從此跨入指揮界。安塞美從1915年到1923年專門為Diaghilev的俄羅斯芭蕾公司伴奏,成就他在芭蕾舞指揮方面的權威地位,也因此跟史特拉汶斯基熟識,當仁不讓也演出他的芭蕾舞作品。在1918年時,安塞美就組成Suisse Romande管弦樂團,擔任指揮,一直到1969年他過世為止。1954年,Decca發行第一張商業化立體黑膠唱片,選的就是安塞美指揮的柴可夫斯基「胡桃鉗」。只要看到是安塞美與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的組合,音響迷大概都可以入手,除了少數幾張之外。
這張「卡門組曲」與「阿萊城姑娘組曲」是1958年4月、5月在瑞士日內瓦Victoria Hall錄製的。這個音樂廳是1891-1894年建造的,2006年重新整修過,鞋盒造型,共有三層,二側是包廂,富麗堂皇,音響效果優異。如果有機會到日內瓦旅行,不要忘了安排一場音樂會。
這套二片裝45轉版本是ORG(OriginalRecordings Group)復刻的,只要是看到ORG,不必懷疑,保證是精彩的復刻。音響效果如何?大家一定都聽過很多版本,包括通俗的CD版本,假若您擁有黑膠系統,我建議一定要買這個45轉版本。聽起來管弦樂基礎雄厚,銅管厚實有光澤,弦樂線條清晰,動態寬幅,音場寬廣,聲音直接,堂堂皇皇、大開大闔。哪裡買這套黑膠唱片?Joy A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