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l Orff的Carmina Burana是音響迷最喜歡的音樂作品之一,Carl Orff大概也就是因為這首曲子而留名樂壇。我沒聽過他的交響曲作品,沒聽過他的室內樂作品,反而知道他是位著名的音樂教育家,法國Harmonia Mundi以前還曾出版一套他的兒童音樂教育音樂,以打擊樂器與童聲唱歌為主,很好聽。
是的,Carl Orff如果不是因為這首布蘭詩歌,音響迷或古典音樂迷唱片架上可能不會有他的作品,只會在街上看到「奧福音樂教學法」的招牌。Carl Orff先是與舞蹈家Dorothee Gunther 合作成立音樂舞蹈學校,原本的對象是18-22歲的成人。後來巴伐利亞廣播電台邀請Orff為兒童做一系列的音樂廣播節目,他發現節奏對於兒童音樂教育非常重要,於是開啟他兒童音樂教育的開始。沒想到這種音樂教育方式廣為流傳,連台灣都有。
Carmina Burana是1847年Johannes Andreas Schmeller所出版的詩集,內容是12、13世紀拉丁與德文的世俗詩歌。這些經過整理的詩歌來自1803年在Benediktbeuern地區(距離慕尼黑不遠)的修道院內所發現的古手稿,他稱這些古手稿為Codex Carmina Burana,Song From The Beuern(Benediktbeuern的簡寫),由於Beuern的拉丁寫法是Burana, 所以最後才稱為Burana。
Orff為何會跟這些手稿有關係呢?Orff在慕尼黑出生,這些手稿就收藏在慕尼黑國家圖書館內,Orff有機會接觸到這些古手稿,發現以前沒有人對這些有簡單記譜的歌曲做研究發表,於是開始著手從254首歌曲詩歌中選了25首,寫成布蘭詩歌。布蘭詩歌雖然有管弦樂伴奏,不過卻是以節奏、合唱為主,這讓他創造出傑出的大型合唱音樂作品。
Orff後來又寫了Catulli Carmina與Trionfo Di Afrodite二部類似作品,與布蘭詩歌並稱三部曲,不過後二部並沒有布蘭詩歌那麼著名,一般常見的演出是布蘭詩歌,錄音作品也以布蘭詩歌居多。
布蘭詩歌為何會吸引音響迷呢?如果要往前推到1980年以前,老實說這首曲子並沒有引起音響迷的青睞,一直到1981年,Telarc推出Robert Shaw與Atlanta交響樂團與合唱團的版本,這才震醒了音響迷。為什麼?因為第一段一開始的龐大氣勢合唱,以及伴隨而來的低沉強勁大鼓操翻了音響系統,讓音響迷奔走相告,Telarc這張布蘭詩歌馬上一炮而紅,成為跟Telarc 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一樣必備的唱片。
的確,在Telarc這張布蘭詩歌推出之前,市面上早就有許多版本,不過都沒有這麼強勁的大鼓錄音,音效也沒這麼好,音響迷大概也很少人去仔細研讀內中的歌詞。如果不是因為音響效果,音響迷大概也不會關注Carl Orff。現在,音響迷手中大概都還會有DG 約夫姆指揮的版本、EMI普列文指揮的版本。其實Telarc後來還出版一張亞特蘭大交響樂團與合唱團的布蘭詩歌,不過指揮是Donald Runnicles,當時是2002年,已經改為DSD錄音,不過並沒有激起關注。普列文後來也在DG跟維也納愛樂合作錄了一次布蘭詩歌,但也沒有EMI版那麼著名。
除了Telarc這張布蘭詩歌音響效果突出之外,其實還有另外一張布蘭詩歌的音響效果也非常好,那是瑞典BIS唱片所出版的鋼琴、打擊樂器伴奏為主的合唱版本,由Kroumata 打擊樂團領銜演出,這個打擊樂團就是音響迷很熟悉的那張「打擊樂卡門」(BIS出版)的同個演奏團體。這個版本的大鼓也是凶猛異常,保證能夠滿足音響迷的胃口。去年我在誠品主持KEF Muon喇叭發表會時,就是選了這張CD裡的演奏來做示範之一。
布蘭詩歌只有25段,最精彩的當然是開始與結尾,Telarc這套黑膠是二張一套,三面已經足夠容納布蘭詩歌,最後一面錄製的是Paul Hindemith所寫的Symphonic Metamorphosis of Themes By Carl Maria Von Weber,這首曲子的風格與布蘭詩歌完全不搭嘎,不知道為何選它來補白?我猜可能是Carl Orff與Hindemuth都是1895年生,而且都是德國作曲家吧?
當年這張黑膠唱片推出時,明明很清楚的寫著是Soundstream的數位錄音,也就是現今流行的把數位錄音轉成類比黑膠唱片的做法,不過當時大部分音響迷都是期待這樣的「新作法」,這跟現在音響迷要求純類比的心態完全不同。如果您已經有這張當年的黑膠唱片,不妨拿出來回味。假若您生得也晚,沒有買過當年原版黑膠,現在終於有機會了。Telarc唱片上揚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