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爾頌(1809-1847)是一位了不起的音樂家,在他短短的生命中,不僅創作了許多讓人聽了感動的作品,。他在12-14歲間,就寫了13首弦樂交響曲;13歲時也寫了一部鋼琴四重奏;15歲完成第一首交響曲,同時還完成第一部歌劇,不過並未成功,此後不再涉足歌劇領域;16歲寫了E大調弦樂八重奏;17歲寫了「仲夏夜之夢序曲」;1829年演出巴哈的「馬太受難曲」,重新將巴哈這塊已經湮沒的招牌擦亮,當時他才20歲。
寫到這裡,我認為已經不必再寫下去了,因為孟德爾頌無疑是音樂神童,回頭想想看,20歲的我們還在唸大學,頂多是個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文青,而孟德爾頌在這個年紀早已名滿天下。此後他開始周遊英國、維也納、義大利等,不僅眼界大開,也完成許多交響曲。可惜天不假年,如果讓他活過60歲,不知道還有多少驚世作品會出現。
孟德爾頌最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當屬E小調 Op.64,這首曲子與貝多芬、柴可夫斯基、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並列為四大小提琴協奏曲。孟德爾頌大概在1838年開始構思,一直到1844年才完成,當時他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1845年3月13日在萊比錫首演,不過指揮並不是他。1847年孟德爾頌就過世了。
孟德爾頌另外還有一首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那是1822年的作品,當時他在寫弦樂交響曲。這首小提琴協奏曲並不出名,但後來經過曼紐因修改演出,才慢慢被人所知。其實這首曲子雖然比較短,創作時期年齡才13歲,但也很好聽。這首曲子是獻給孟德爾頌的好朋友,也是小提琴老師Eduard Rietz(1802-1832)的。Rietz是孟德爾頌非常親密的朋友,而且影響了他的作品,可惜也是英年早逝。
小提琴家Alina Ibragimova1985年生於俄羅斯,1995年移居英國,在曼紐因音樂院與皇家音樂院習樂。1998年12月,她在巴黎人權宣言50週年紀念中演出巴哈雙小提琴協奏曲,指揮就是曼紐因。三個月後曼紐因去世,她在葬禮上演出同樣的曲子,以紀念曼紐因。
Alina Ibragimova畢業後得過許多非國際音樂大賽的獎項,包括2008年Borletti-Bulitoni信託獎、2009年全英古典音樂年度青年表演者獎,2011年RPS青年藝術家獎,2016年獲得大英帝國勳章(MBE)。她在2013年就來過台灣演出,本來2021年也要來台演出,但因為疫情而取消。
指揮Vladimir Jurowski 1972年生於莫斯科,就讀莫斯科音樂院。1990年移居德國,在柏林音樂院習樂,1995年在Wexford音樂節上初次上台指揮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May Night」,同年在皇家歌劇院指揮「Nabuco」。他目前是柏林廣播交響樂團首席指揮與藝術總監,2021年開始擔任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此外還擔任Orchestra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首席藝術家、俄羅斯國家學術交響樂團藝術總監,以及George EnescuFestival藝術總監。至於他與其他樂團的合作演出就省略不談了。2019年,他曾率領倫敦愛樂管弦樂團來台演出,隨團來的還有小提琴家Julia Fischer。
這張黑膠唱片的小提琴演奏家與指揮雖然我不熟悉,但他們演奏的音樂卻讓我喜歡,雖然已經擁有許多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但Alina Ibragimova演奏起來生動活潑,又浪漫抒情,而且細緻婉轉。更棒的是錄音效果非優異,她用的小提琴是1775年的Anselmo Belosio小提琴,琴音優美,而且聽起會有一股香味。1822年所寫的那首D小調協奏曲雖然聽起來比較簡單,但旋律依然優美,不要去講究樂曲結構,聽起來也很舒服。
錄音地點在倫敦Henry Wood Hall,錄音時間2011年9月2-4日,已經是13年前的錄音,CD在2012年出版,黑膠版則是2024年才出版。請注意,這張唱片錄音的中央A是調在437Hz,難怪聽起來有些不同。非常棒的錄音效果,Hyperion出版,上揚唱片進口總經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