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黑膠唱片的封面沒有中文,只有寫著Firry Path與Minyenhsieh。封面構圖是謝明諺(1981-)在杉樹林內「支解」一支Tenor薩克斯風,桌上還有燒杯等實驗室用具。一開始就要我們猜猜看內中意涵,真是別有用心啊!其實,這張謝明諺的創作專輯「Firry Path」早在2013年9月就錄音完成,12月也已經混好音,2014年就已經發行CD。而在發行10週年的2024年,二張一套的黑膠版發行了,不過我是2025年3月才拿到這張黑膠唱片。
謝明諺是台灣著名的薩克斯風手,也是作曲家,他擁有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Koninklijk Conservatorium Brussel)爵士薩克斯風演奏碩士,以及碩士後文憑。從小家裡有聽音樂的環境,高中時受到Kenny G等偶像影響,也想學薩克斯風,家人買了樂器給他,他買了教本自學。高中畢業後謝明諺找老師學習,其中家裡附近一家音樂教室的董老師給他很大的助力,讓他毅然決然從大學休學,準備出國學薩克斯風。
從高中畢業到出國留學期間,謝明諺到台北演出打工存錢,又認識一些良師益友,包括畢業於美國柏克萊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的董舜文,以及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的謝啟彬與張凱雅。由於身邊許多演奏的朋友是從歐洲回來的,所以他便選擇朋友留學的學校,結果在歐洲待了六年,其中五年唸碩士,一年做研究寫論文。雖然在歐洲待了六年,不過謝明諺在2005年之後每年都會回台灣,因為他在出國之前就已經有接演奏Case。
2011年學成回台,2012年就獲得台中國際薩克斯風大賽冠軍。2014年就發行這張「Firry Path」。2017年參加台北世大運閉幕中演出。2019年,「Lines & Stains」專輯獲得第30屆金曲獎演奏類最佳專輯獎;「上善若水」獲第10屆金音創作獎最佳樂手獎。2020年「Flow, Gesture ,and Spaces」獲得第31屆金曲獎演奏類最佳專輯製作人獎;「離峰時刻」獲得第11屆金音創作獎最佳樂手獎。
2023年「後設時空共構」獲第14屆金音創作獎最佳樂手獎。從2011年回國到現在,謝明諺已經發行十張唱片,包括2022年的「爵士詩靈魂夜」。2024年6月,謝明諺還去日本巡演,演出17場。此外,他還與日本三位爵樂演奏家合錄「Our Waning Love」,在2024年發行。
「杉林小徑」收錄謝明諺在2008-2013年間的9首作品,請來鋼琴手曾增譯(同樣在比利時習樂)、Bass手Martijn Vanbuel(旅居台灣的比利時人),以及鼓手Sebastiaan Kaptein(荷蘭人,長住沖繩),組成爵樂四重奏。從唱片中,可以聽出這四個人的演奏功力了得,融合無間。尤其謝明諺的作曲功力傑出,每首曲子聽來都很吸引人,甚至可說「平易近人」,完全沒有一般人擔心的爵士樂隔閡。或許可以這樣說,聽謝明諺這張「杉林小徑」,真的就好像置身杉林小徑般,連呼吸都覺得很輕鬆。
在錄音方面,這是謝明諺的第一張專輯,當年是請吳東晏來錄製,還有錄音助理郭純杏與唐承運(搖滾樂團宇宙人鼓手)。我請教吳東晏當時錄音的情況,他記得當年是四個人合體錄音,並非樂器分別錄音再混合一起,不過錄音細節他忘了,因為那已經是2013年的事情。我又經由吳東晏的介紹,找到唐承運,他也說過了那麼多年,印象已經模糊了。
錄音地點是九太彩排錄音棚,我猜錄音時四個人應該分得相當開,避免相互干擾,尤其套鼓可能有做適當隔離,但還可以聽到、看到另外三人的演奏,這樣才有辦法四人同時演出,同時錄音時套鼓又不會蓋過其他樂器。
基本上就跟一般爵樂四重奏一樣,每位樂手都有獨奏的表現機會,演奏精彩,錄音師也順應獨奏,而做了音量的平衡調整。無論是薩克斯風、鋼琴、原音Bass與套鼓都錄得不錯。但站在音響迷的立場,如果薩克斯風能夠錄得跟Ben Webster一樣「沙沙聲」不絕於耳,好像還可以看到口水滴出來,那就更棒了。
有意思的是,二張黑膠的D面除了「Oasis」之外,還加了一首黃國琳2011年在高雄馬沙里斯爵士酒館內錄製的「Firry Path」,不過那次只是薩克斯風與鋼琴的二重奏。如果拿黃國琳這首錄音來跟其他9首相比,我比較喜歡黃國琳這首,因為鋼琴的音色、接觸質感,薩克斯風的質感,以及整體的空間感、樂器泛音細節都更自然,也更具現場的真實感。
當然,四重奏版是在錄音室錄製,空間感聽起來跟爵士酒館內不同,而且錄音難度高很多(尤其是套鼓),不能拿二者來比高低。我沒想到黃國琳除了會做真空管擴大機、喇叭、麵包之外,還會錄音,真是多才多藝啊!
這是一張值得聽的台灣爵樂四重奏,黑膠版由博樂伯樂發行總經銷。
補注:以下是錄音師吳東晏對這張錄音的補充說明。
這張專輯雖然僅有四位演奏者
但謝明諺老師選了位於工業區內的
九太排練錄音室
這個場地常作為大型演唱會的排練地點,十分寬敞
讓同步錄音時樂器之間的物理距離有機會拉開
分離度更好,有利於後期製作
有別於大部分的錄音室
九太排練錄音室是挑高的(實際高度要跟管理者確認)
有益於聲音舒展。
為求品質,印象中謝老師運了一台貝森朵夫鋼琴進入錄音室
(待確認)
我對鋼琴錄音印象很深
那是我對這張專輯錄音的第一個直覺
現場用一對退休前輩讓售給我的
Neumann KM130 (已絕版)錄鋼琴
放大器用Millennia Media HV3(已絕版)
KM130 在 10KHz處有大約7dB的增益
讓泛音華麗些,後期製作的時候混音師小胖
又稍微琢磨,讓他稍微收斂,華麗又古樸
(細節請洽混音師唐承運)
Millennia Media這家公司
除了做專業錄音放大器與等化器
他們也客製化唱頭放大器
算是兼顧前端錄音與後端黑膠發燒友
https://www.mil-media.com/product/loci/
主角Saxphone
我用了DPA 4003與
已故Jim Williams改機過的AKG C460B
兼具理性(DPA 4003)與侵略性 (AKG C460B改機)
讓混音師後期多一點選擇
由於混音師唐承運本身是樂團鼓手
鼓組的麥克風架設就全權讓他處理
印象中他帶了四軌道的Wunderaudio
https://www.wunderaudio.com/pafourplus/
與我的Millennia Media HV3湊齊了八個軌道的麥克風放大
Double Bass
我用了 John Bonnell改機的Rode NT2A 與上述的
Audio upgrades C460B,給予混音師後製更多可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