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馬勒的歌曲集,有些人可能會退避三舍,他們心想:聽馬勒的交響曲都那麼吃力了,聽歌曲集不是更難消化嗎?
其實不然,馬勒的歌曲集比交響曲好聽多了,而且他的交響曲中經常會出現歌曲集的弦律,可見歌曲旋律的動聽。而且,馬勒的歌曲集可不是您想像的一部鋼琴,一個歌手演唱。在這裡,「少年的魔號角」是用管弦樂伴奏的,由伯恩斯坦指揮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伴奏。歌手有二位,一位是女高音Lucia Popp,另一位是男中音Andreas Schmidt。用管弦樂來替歌手伴奏,很少見到吧?這就是馬勒。
馬勒「少年魔號角」是Clemens Brentano(1778-1842)與Achim von Arnim(1781-1831)二人收集德國民間無名氏的詩,加以編輯成冊所出版的詩集,出版時間大概1806-1808年間,總共收集五百多首,出版三集「少年魔號」詩集。孟德爾頌、舒曼、布拉姆斯也都曾經取內中的詩來寫成藝術歌曲。馬勒則是取十幾首詩寫成歌曲。為什麼說十幾首,沒有確定幾首呢?因為有的版本是十二首,有的是十三首,有的是十四首,甚至十五首,這些都是馬勒寫的,只是有些用在交響曲中,沒有全部編入而已。在這張黑膠唱片中,伯恩斯坦指揮的是十三首的版本。
「少年魔號角」與馬勒的「旅人之歌」或「悼亡兒之歌」、「大地之歌」不同,後三者每首歌都有相關聯性,但「少年魔號角」卻是每首歌獨立的,因為是馬勒從詩集中抽取自己喜歡的內容,從而譜成管弦樂伴奏的歌曲。所以,無論是女高音 或男中音所演唱的歌曲都沒有相屬關係,聆聽時當作一首首優美的藝術歌曲來欣賞就對了。
我們都知道伯恩斯坦非常推崇馬勒,一生不遺餘力把馬勒的音樂介紹給大家,除了錄製唱片之外,還製作節目。或許這跟他是作曲家、指揮的身分,跟馬勒一樣的關係吧?還有,馬勒也曾擔任紐約愛樂音樂總監,算是伯恩斯坦的「學長」。當然最主要的還是他深受馬勒創作的吸引,所以才會身體力行,大力推廣馬勒的音樂。大家一定有Decca出版、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的「大地之歌」,如果您有那張「大地之歌」,我強烈建議一定也要有這張「少年魔號角」,這張黑膠的錄音效果實在太精采了,如果沒有這麼精采的錄音效果,我相信二位歌手的感人程度一定降低不少,當然這種錄音效果也是伯恩斯坦一手指揮營造出來的。雖然這張黑膠也是從數位錄音轉錄過來(1987年10月錄製),但聽起來黑膠味濃厚,不僅管弦樂音樂規模感龐大,音場深遠,層次清楚,二位歌手的嗓音錄得更是真實自然,溫暖有肉味。
我保證這張「少年魔號角」的歌曲非常好聽,您聽了一定會喜歡,除非府上音響系統是好聲殺手,擅長把美聲扭曲為衰聲。否則,任您是鐵石心腸,聽了B面最後一首「Urlicht」(第一道光),也會感嘆怎麼有這麼美的歌曲。這是Analogphonic復刻的黑膠唱片,博樂伯樂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