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爾(1875-1937)一生只寫過二首鋼琴協奏曲,而且恰好都是在1931年,一首是G大調鋼琴協奏曲M. 83,另一首是為左手而寫的鋼琴協奏曲 D大調 M. 82。這二首鋼琴協奏曲雖然同時完成,但風格卻不相同。G大調鋼琴協奏曲一聽就有爵士樂的風格,在當時是很新鮮的。而為左手而寫的鋼琴協奏曲是為Paul Wittgenstein(1887-1961)所寫,這位鋼琴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失去右手,當時委託多位作曲家為他寫曲,拉威爾是其中之一。雖然樂曲中也有爵士樂風格,但整體音樂聽起來跟G大調鋼琴協奏曲有很大的不同。
拉威爾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完成於1931年,並於1932年1月在巴黎Salle Pleyel首演。當時由拉威爾親自指揮,Marguerite Long擔任鋼琴演奏。為何這首鋼琴協奏曲會帶有爵士樂風格呢?這是因為拉威爾在1928年去美國加拿大巡迴25個城市演出,接觸到蓋希文的音樂,也接觸到當地爵士樂,所以回來之後,就將爵士樂寫入這首G大調鋼琴協奏曲中。不過,這首鋼琴協奏曲根據拉威爾所言,是向莫札特與聖桑致敬的。第一樂章一開始就是一聲響鞭,真不知道拉威爾是怎麼想出來的?這也是舉世唯一的響鞭聲開場的協奏曲。
而為左手而寫的鋼琴協奏曲更是特別,您可以想像,只能用左手來彈鋼琴時,會有多麼困難。也由於只用單手彈鋼琴有其難度,所以這首協奏曲只有一個樂章,但絲毫不減鋼琴協奏曲的恢弘氣勢。老實說,如果不是早已知道這是為左手寫的鋼琴協奏曲,大部分人聽來恐怕會以為同樣是二手演奏的。
Paul Wittgenstein父親是奧匈帝國的大企業家,家境優渥,父親又愛好藝術,他們家的客廳經常出現許多大咖,包括布拉姆斯、馬勒、理查史特勞斯等。Paul Wittgenstein還有一位著名的弟弟Ludwig Wittgenstein,他是哲學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Paul Wittgenstein應徵入伍,派往俄羅斯戰線,手臂被子彈打到,不僅截肢,還成了俄羅斯俘虜。戰後他委託拉威爾、普羅高菲夫、理查史特勞斯、Britten、Sergei Bortkiewicz、Franz Schmidt、Paul Hindemith幫他寫曲,並且公開演奏。1938年,奧地利被納粹德國併吞,他們家因為是猶太人,所以在1939年經由瑞士逃到了美國,定居美國。
韓國女鋼琴家孫悅音 (1986-,Yeol Eum Son)三歲開始學鋼琴,2009年Van Cliburn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獲得第二名,當年的第一名有二位,辻井伸行 (Nobuyuki Tsujii)與張昊辰 (Haochen Zhang)。2011年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也獲得第二名,當年的第一名是Daniil Trifonov,當年的第三名是趙成珍。
這張唱片有一個奇特之處,那就是除了二首拉威爾的鋼琴協奏曲之外,孫悅音還選了四首巴哈的鍵盤作品。難道拉威爾跟巴哈有什麼關係嗎?不是!這是因為Paul Wittgenstein曾將巴哈的鍵盤作品改為左手彈奏,孫悅音就從中選出四首來錄音。換句話說,這四首巴哈的鍵盤作品也是只用左手來彈奏的。
老實說,這幾首作品根本聽不出來是單手還是雙手演奏的,孫悅音的鋼琴技巧真是了得,激烈處如火花四射,平緩處則如行雲流水,處處扣人心弦,絕無冷場。而錄音效果更是優異,無論是鋼琴或管弦樂團,都是音樂動能滿滿,音樂規模感龐大,尤其鋼琴的音效會讓人興奮。
拉威爾那二首鋼琴協奏曲的錄音時間是2022年9月20日,以及2023年12月15-17日,地點是荷蘭海牙。樂團是Residentie Orkest the Hague,指揮Anja Bihlmaier。那四首巴哈鍵盤作品是2024年9月29日錄音的,地點在巴黎La Seine Musicale。對了,封面的設計可能是代表孫悅音對戰爭的控訴與暗示左手彈奏。
演奏與錄音都非常棒,naïve唱片2025年發行,上揚唱片進口總經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