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發(1944-2016),台灣著名的鄉土歌手,嗓音低沉富磁性,中氣飽滿,錄製過「台灣人」唱片第一集、第二集名揚台灣。他曾經應邀在TAA音響展中獻唱。可惜,他已經在2016年過世,留下讓人懷念的風範。
張弘毅(1950-2006),台灣著名的作曲家,得過金馬獎、金曲獎、金鼎獎等無數。玉卿嫂這部電影的配樂就是他寫的。可惜,他也在2006年病逝於上海。陳揚,1956年生,最近才發表了一張玻璃CD,音響迷都知道他。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在8歲就寫廣告歌曲,15歲就出版「陳揚鋼琴作品第一集」,1974年才入文化大學西樂組,爾後創作不斷,得獎無數,一直到現在都還在作曲。不過,他現在因為中風而必須坐輪椅,祈禱他早日康復。姚厚笙,1944年生,跟郭金發同年。年輕時就擔任唱片製作人,從新格唱片退出後,與朋友創立太笙唱片公司,現在還活蹦亂跳。
到底這幾個人有什麼姻緣?為何我要在這裡寫?四個人中,除了陳揚之外,我與他們都有數面之緣,也早就知道郭金發的台灣人是當年姚厚笙的得意作品。去年,我就知道他要重新發行郭金發的台灣人,作為紀念他已逝去的老友郭金發、張弘毅。昨天,他到雜誌社找我,還有這次負責發行的音橋唱片柯總,我們已經好久不見,談起以前種種,真有白頭宮女話當年之慨。
當年為何姚厚笙會想到要找郭金發製作這二張台灣人專輯呢?姚厚笙回憶當時他剛從新格唱片出來,想要創業,於是找了當時的朋友郭金發、張弘毅、陳揚,希望能夠製作出地道的台灣民謠唱片。朋友當然是義氣相挺,不過姚厚笙當時阮囊羞澀,於是把自己仁愛路的房子拿去銀行抵押,借了一筆錢當創業基金。由於跟當時的白金錄音室、冠音錄音室都熟,他們也都願意打折幫姚厚笙錄音。
錄音樂手則找來當時有合作關係的錄音室樂隊班子五個人,第一集是由陳揚負責編曲,樂手中包括李琪、藍國融(小提琴)、林美滿(中提琴,和聲、對唱),陳主惠(大提琴)、黃新財(低音提琴),他們都是當年穿梭於各錄音室的樂手,身手了得,錄音效率高,品質好。再加上鋼琴、鍵盤由陳揚負責,就這樣在錄音室中耗去二個星期,重複演奏把伴奏搭起來。第一張台灣人在白金錄音室錄音,第二張台灣人在冠音錄音室錄音,不過混音也是在白金做的。
第二張台灣人則是找來張弘毅編曲,樂手也不同,鼓手是黃瑞豐,貝斯手沈宏碁,吉他游正彥,鋼琴鍵盤楊燦明、沈芳瑜,小提琴李琪、藍國融、吳毓庭、陳任遠、江宜璋、譚正、游文逸、劉瑟璘、林美滿。中提琴李靖宜、何君恆。大提琴陳主惠、吳姿瑩。橫笛彭詹尼。雙簧管林麗明。嗩吶/把烏/笙蘇文慶。胡琴/琵琶顧豐毓。三弦陳麗娟。薩克斯風/口琴蕭東山。和聲孫建平、林美滿、范廣慧。第二張的錄音師是冠音的王基光。這第二集的樂隊編制根本就是一個小管弦樂團了,連當時國樂一把手蘇文慶都網羅在內。張弘毅的編曲就是大手筆,把姚厚笙的錢當水來使,當年姚厚笙也真捨得花。
當年到底是數位錄音還是類比錄音?這是很多人疑惑的。所謂當年就是1987年或1988年,那時CD已經開始流行了,不過台灣的錄音室很多還是使用類比混音台,姚厚笙回憶當年還是用類比24軌混音台錄音混音,二軌類比混音完成之後再以Sony數位錄音座轉成數位母帶,所以當年就已經有類比與數位二種母帶,那捲24軌類比母帶姚厚笙到現在都還保存完好。他說哪天有機會,也不排除拿出24軌類比母帶重新混音,效果肯定又會跟現在不同。
既然當年是類比錄音,為何唱片封套上要寫Digital 數位錄音呢?姚厚笙笑得有點靦腆,他說當年CD當道,跟現在黑膠復興的氣氛完全不同,他要出版CD,不能說是用類比錄音的,所以會印著數位錄音。現在剛好情況相反,如果台灣人當年是採數位錄音,現在的黑膠迷可能就不買單了,幸好現在可以驗明正身,是類比錄音。本來我以為這二張「台灣人」是拿類比母帶去日本刻片的,後來看到蔡醫師所寫,姚厚笙告訴他,是用數位母帶去日本刻片的。對於此事我不解,因為我記得姚厚笙來我的辦公室時,曾說類比母帶有三首受損,所以用數位母帶去修復。既然要修復類比母帶,想當然爾是送類比母帶去日本刻片,否則何必要修復類比母帶?原本就有數位母帶啊。後來再請教姚厚笙,得到以下的解釋:1.負責修復的白金錄音室葉垂青說可以送數位母帶去日本。2.日本壓片工廠說用數位母帶。3.為了寄送方便。我猜,錄音師的觀點跟音響迷可能會有不同,再者日本壓片廠可能沒有類比刻片系統。
其實,目前復刻黑膠唱片那麼多廠牌中,我認為美國的Analogue Productions做得最好,他們堅持保證是用類比母帶去復刻,實際聆聽,效果也最好。我手上有不少數位復刻片跟類比復刻片的黑膠,不比較之下,數位刻片雖然也不錯,但一比較之下就知其中不同,數位復刻總是缺乏類比刻片中的某些東西。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專業的錄音師可能會說是音響迷心理作用,但如果在一套調校得當的黑膠系統上,的確可以聽出不同之處,絕對不是心理作用。
既然當年是類比錄音,怎麼沒見到有發行黑膠唱片呢?姚厚笙說其實有,台灣人第一集發行時有印了300張黑膠唱片,那是送給各電台播放用的,並沒有在市面上賣。不過台灣人第二集就有印製黑膠唱片發行,當年大概壓了3,000張,很多音響迷可能手上有一張。姚厚笙回憶當年的氣氛是排斥台語歌曲的,所以即使把黑膠唱片、CD送到各電台,獲得播出的機會其實不高,他就是這樣辛苦地慢慢賣,沒想到事隔30年,他還有機會來復刻台灣人黑膠唱片。
由於當年手頭緊,所以這二張唱片的封面拍照設計也是他們自己完成。姚厚笙還記得當時是帶著郭金發,在桃園一處鄉下找到一棟古厝,由葉政良負責攝影。拍攝時郭金發是站在一個工作鋁梯上,這樣才能把背景的古厝拍入。台灣人第一集郭金發的後面就是那棟古厝,第二集則是在古厝後面的稻田拍的,郭金發也是站在鋁梯上,遠處就是那棟古厝。
李子恆(1957-)當年也在太笙唱片中,他是著名音樂創作者,寫了許多好歌詞,大家都會唱的「秋蟬」就是他寫的。唱片封套上「笑淚何必文章,悲歡自有民謠」、「古早歌聲慢且過去,百年心情一夜總來」等就是他的手筆。
老實說,今天再回頭看當年這二張台灣人的製作,那真的是盡心盡力。雖然預算不多,但姚厚笙該花的還是花下去,如果您聽國語歌曲夠久,就會認識上述那些錄音室班底,那都是最頂尖的啊。現在已經很少看到這麼多「真人」演奏的唱片製作了,相比之下,這二張台灣人唱片更顯珍貴。
到底這二張「台灣人」演唱、演奏、錄音效果如何?郭金發的演唱不用說,直入心底。伴奏的樂手在第一集人數不多,但都經過多次搭錄,所以聽起來也很好。而第二集由於伴奏人數眾多,各種樂器都有,在編曲上又有另外的特色。總之,無論是陳揚或張弘毅的編曲都很成功。錄音呢?雖然是以數位母帶復刻,但音質很美,這是現今聽慣數位刻製黑膠唱片者所無法享受到的。當時白金錄音室葉垂青、冠音錄音室王基光都是著名錄音師,加上原音樂器的加持,使得這二張唱片的音質顯出與一般流行歌曲不同的迷人之處。整體而言,聲音是軟質的,清澈甜美的,尤其低頻更是柔美,有真正類比錄音的美感。姚厚笙說,這次的試聽白片由他親自把關,退過一次,第二次他才滿意。發行則由音橋唱片負責。音橋柯總說他們在去年就不斷討論,一直到2019年3月15日才發行。
這二張台灣人黑膠專輯所唱都是台灣的民謠,大概通俗的都包括在裡面了,每張專輯都有12首,聽來充滿濃濃的台灣味。由於當年參與編曲、指揮、製作、演奏的人都是一時俊彥,現在重聽這二張黑膠唱片,心裡不僅有濃濃的懷念故人之情,還很感激當年姚厚笙當年在捉襟見肘之下還能發想製作這二張唱片,為大家留下台灣民謠的精彩見證。對了,我發現唱片封底有寫著140克歲月感情,問柯總為何不壓180克?柯總回答這是刻意的,因為當年的黑膠唱片沒有180克的,很多都是120克,他想重塑當年黑膠的感覺,又怕120克太薄,所以用140克。
歌曲好聽,製作認真,網羅當年俊彥,當年錄音時又是真正的類比錄音,音質優美,幾乎沒聽到炒豆雜音,您還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