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Edvard Grieg(1843-1907)葛利格,樂迷馬上就會想到「皮爾金組曲」、「A小調鋼琴協奏曲」。其他呢?交響曲?沒有。小提琴協奏曲?沒有。大提琴協奏曲?沒有。歌劇?沒有。弦樂四重奏?只有一首。作品這麼少的作曲家,卻能在樂迷心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他努力走出德奧音樂的大樹蔭,樹立挪威音樂風格之外,葛利格的作品優美好聽也是他聲名不墜的原因之一。
葛利格出生在挪威西部的小漁村Bergen,他並不是音樂神童,父親是英國駐Bergen領事,同時也是富商,母親是詩人,也喜好音樂。6歲母親開始教他鋼琴,15歲進入萊比錫音樂院(他大哥John Grieg,1840-1901,在1861年也進入萊比錫音樂院學習大提琴,可惜因為手傷而無法成為演奏家,後來繼承家業,也成為副領事),1863年畢業後去哥本哈根,認識一些朋友,其中一位Rikard Nordraak(1842-1866)啟發他對挪威音樂的熱愛(其實當時挪威還是瑞典聯盟的一部分,不是獨立國家)。
1865年葛利格與好友們成立哥本哈根音樂協會,隨後去義大利與德國,1866年回到挪威,在表妹Nina Hagerup(女高音)的協助下開演奏會,並在奧斯陸接下愛樂協會的指揮工作,還成立音樂院。老天!當時葛利格才幾歲?竟然能夠成立音樂院?我真懷疑資料是否正確?如孟德爾頌天縱英才者,在1843年創立萊比錫音樂院時也已經34歲了。
擔任指揮有穩定收入,1867年,葛利格與Nina結婚,從1867年到1901年,葛利格總共寫了66首鋼琴抒情小曲,分為10冊,成為他重要的作品。1868年,葛利格完成了那首著名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也是他唯一的協奏曲作品。1869年4月首演,這首作品爆紅,鋼琴家搶著演奏、錄音,真的是一曲成名。
葛利格在30歲時,已經是成名的作曲家,挪威政府給予年俸1,000鎊,讓他生活無虞安心創作。1875年葛利格完成「皮爾金」戲劇音樂,當時他才32歲。1876年「皮爾金」首演大獲成功,此後葛利格順風順雨,一直到去世再也沒有像A小調鋼琴協奏曲或「皮爾金組曲」這樣的作品問世。
這張CD總共收錄葛利格8首作品,包括大提琴奏鳴曲Op.36、小提琴奏鳴曲Op.45改編成大提琴奏鳴曲、為大提琴與鋼琴所寫間奏曲EG 115,以及五首藝術歌曲改編為大提琴與鋼琴演奏。除了原本就是為大提琴與鋼琴所寫的曲子之外,其餘六首曲子都是大提琴家Daniel Muller-Schott親自改編。
Daniel Muller-Schott在2012年第一次來台演出,此後數次來台,喜歡去音樂廳的人應該都知道他。以前我也曾介紹過他錄製的唱片,這次忍不住又要推薦這張CD。以我的觀點而言,這八首曲子都很動聽,而且Daniel Muller-Schott演奏得深得我心。再者,我常說大提琴可以當作音響系統調聲的試金石,如果您聽這張CD時,覺得大提琴不好聽,或平淡無奇,無法引起您的共鳴,那都是音響系統還沒調整到位的明證。既然大提琴聲音不好聽,這張CD的演奏無法讓您喜歡也是必然的,音樂跟音響效果是無法分離的。總之,將這張CD整到讓您覺得大提琴與鋼琴都很好聽,音樂會讓您感動,那就差不多了。
錄音時間2020年8月27-29日,錄音地點慕尼黑巴伐利亞廣播電台Studio 2。Orfeo唱片發行,上揚唱片進口總經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