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是很普遍的曲目,音樂迷與音響迷一定都有,手上名版也一大堆。不過,Tacet所出版的這個版本,您可能沒有,而且會帶給您新鮮的經驗。為什呢?難道是演奏的樂團波蘭室內愛樂管弦樂團很特殊嗎?不是!那麼,是指揮Wojciech Rajski的指揮詮釋與眾不同嗎?每位指揮的詮釋當然都會有不一樣,不過這個版本特殊之處不在指揮,而是在於黑膠唱片刻片時的特殊安排,第二面是倒著刻的,也就是從內圈唱到外圈。
為何會從內圈唱到外圈呢?如果唱到外圈,唱頭掉出來怎麼辦?一般黑膠不都是從外圈唱到內圈嗎?其實,這是Tacet老闆兼錄音師Andreas Spreer玩的把戲,而且玩得有道理,唱頭也保證不會掉出來。我們的黑膠唱片外圈走一圈與內圈走一圈的長度是不同的,因為黑膠唱片是定速的,可能是33又三分之一轉,也可能是45轉每分鐘。而無論是唱片外圈或內圈,每走一圈 所容納的音樂訊息量是一樣的,因為音樂的進行是以時間來計算的。所以,我們的唱針在順著溝槽由外往內走時,就會遇上這樣的情況:外圈一圈的長度比較長,所以音樂訊息可以刻得比較寬鬆些。而內圈一圈的長度比較短,跟外圈一樣多的音樂訊息就必須刻得更緊密,才能容納。
問題來了,如果音樂從頭到尾都是一樣的大聲,或開始時大聲、結束時小聲,一切都沒問題。而當音樂在結束時很大聲很激烈時,問題就來了,此時音量強、動態範圍也大,唱針在本來就很擁擠的內圈循軌時,就會倍顯困難。一旦唱針循軌困難,唱片所播放出來的聲音就會變差,甚至唱針無法順利循軌。於是,Andreas Spreer就想出這個法子:遇上結尾音量強、動態大的音樂時,就讓刻片機倒著走,從內圈開始刻起。如此一來,唱針走到外圈時,剛好是音樂強、動態範圍大的時候,由於外圈本來就容易循軌,如此一來就解決內圈大動態音樂循軌不良的問題。
其實Tacet Andreas Spreer不是第一次玩這種花樣,最有名的是他將拉威爾的「Bolero」倒著刻,如此一來解決了這首曲子倒最後高潮處的唱針循軌問題。現在,貝多芬的第七號交響曲第四樂章也是慷慨激昂的樂段,所以他就如法泡製。第一面是正常的從外往內唱,而第二面就必須從內往外唱,這樣才能順利播播放。第七號這樣刻片,同樂團同指揮的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第二面也是如此,第九號交響曲第四面也是如此。
除了第二面是從內往外唱之外,這張黑膠唱片採用半速刻片,半速刻片與常規刻片各有好處,我引以前我自己寫的一段話來說明:
到底半速刻片怎麼刻的?就是把錄音帶的速度放慢一半播放,刻片機的速度也放慢一半刻片,二者都放慢,其實速度是一樣的。當速度變一半時,聽黑膠的人都有經驗,音高會降下來。
例如原本20kHz的音樂訊號會變成10kHz,原本30kHz的就會變成15kHz,如此一來,高頻域的溝槽刻起來成果會比較好,畢竟15kHz比30kHz好刻多了。不過,高頻域端如此低頻域端也會如此,此時20Hz會變成10Hz,這10Hz就比20Hz更難刻了。所以,從頻率響應這點來觀察,其實是有利有弊的,不全都是好處。更麻煩的問題是,做半速刻片時,不僅速度要放慢一半,連RIAA等化曲線也要調整。所以,半速刻片其實比一般人想像還複雜,成果也毀譽摻半。一般來說,半速刻片的高頻段表現會比較好些,不過如果音響系統調整不當,也容易讓高頻段變得比較突出。
這張唱片是2005年錄製的,錄音地點是波蘭的Sopot一處教堂,不過黑膠唱片是2017年才出版的。錄音有Tacet一貫水準,喜歡Tacet錄音的人不會失望。如果想要聽詮釋,我想這張唱片無法跟克萊巴指揮的第七號相比,也沒有傑利畢達克第七號那種慢而張力十足的魅力。不過,這張黑膠唱片應該是全世界唯一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第二面倒著走的。
Tacet唱片發行,響韻唱片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