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chensingyo 於 2015-3-9 10:46 編輯
稍微資深一點的音響迷可能聽過美國音響品牌B.A.T.(Balanced Audio Technology),中文譯為平衡音技。B.A.T.成立於1995年,迄今已20年,但論壇僅報導過三次,而且都是外燴,分別是79期(1995)、209期(2005)、225期(2007),是因為它不夠Hi End嗎?一點也不,它其實是很地道、相當技術本位的品牌,儘管曝光少,現今仍在二手市場流通。那我們是如何錯過了B.A.T.呢?B.A.T.最早由迦南洋行短暫代理過一段時間,後來於2005年轉由方純代理,而在歷經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又沈寂了好一陣子,這段期間B.A.T.並非坐以待斃,它曾在2013年的TAA音響展,聯合Evolution Acoustics徵代理商,但也沒有後續消息,幸好今年它找上皇佳了。很快的,大家就能在這月個高雄音響展見到B.A.T.了,不知您是否和我一樣期待呢?
經過八年空白,過去又鮮少被報導的B.A.T.,是誰帶它捲土重來了呢?又為何獨獨找上皇佳?這就要問今天的座上賓Steve Shade,眼尖讀者也許覺得他很面熟,事實上Steve Shade來到B.A.T.服務前,是AudioQuest的亞太區業務副總監,任職超過10年(請見
當時報導,AudioQuest同樣由皇佳代理)。B.A.T.在亞洲市場沈潛多年,去年聘請Steve負責國際業務,想必會有一番作為。
B.A.T.國際業務總監 Steve Shade。
聽Steve自我介紹,才發現他的經歷相當有趣,Steve曾是職業高爾夫選手教練(1990~1996),在1993年於新加坡工作時愛上音響,後來在美國Kansas經營音響店(1998~2003),後來才加入AudioQuest。Steve雖是Sales,個性卻不見一般業務員那種好交際、豪爽的刻板印象,反之是相當誠懇、溫額而健談(或許是一種高爾夫球員的氣質吧)。
至於小編在標題所提到的「Hi End戰鬥魂」從何而來呢?事實上B.A.T.最初是由Victor Khomenko與Steve Bednarski兩個人共同創立的。Victor是俄國人,他在列寧格勒擁有物理學與電子學的碩士學位,專攻精密電子儀器設計,在冷戰時期他專門為蘇聯設計軍事設備。1979年時他來到古巴,像許多古巴人民一樣,偷渡墨西哥灣投靠美國(在當時是不容易的事),三年後就加入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然後遇見畢業於康乃爾與哈佛大學,兼有電子學與企管背景的Steve Bednarski。以Steve Bednarski的商業背景與製造經驗,配合Victor的設計,B.A.T.就此開張。
在B.A.T.的官網上,您可找到
一份技術白皮書,說明B.A.T.擁有相當扎實的技術,而從它的品牌名稱和Logo可得知他家重視全平衡設計,這項精神20年來從沒斷過,另一項特色是B.A.T.所使用的各式蘇聯真空管,尤其是6H30,1995年品牌創立時,算是領頭羊。詳細的技術容後再談。
由美國經銷商Music Direct出版的音響產品型錄,看封面很像是男性時尚雜誌。
Steve提到B.A.T.在經歷金融海嘯後,有數年資金短缺的窘境,那為何要拿出這本男性時尚雜誌呢?不不不,這本其實是Music Direct出版的型錄,Music Direct是美國一間音響經銷商,販售的產品包羅萬象,從黑膠、擴大機、線材到SACD唱片都有。B.A.T.能在度過金融海嘯後捲土重來,必須感謝Music Direct的老闆Jim Davis,他在2012年買下B.A.T.,挹注大筆資金後,才讓B.A.T.整個生產線得以更新、海外業務得以拓展、創始元老得以發揮、B.A.T.光芒得以重現。
B.A.T.現在的CEO Jim Davis。他同時是Mobile Fidelity Sound Labs (MOFI)唱片公司的老闆。
B.A.T.有四位創始元老:
左上是Victor Khomenko,最早將蘇聯真空管6H30引進美國的音響先鋒,B.A.T.獨家的電路設計「Uni-Stage」就是運用這根管子,關於「Uni-Stage」的特色,簡單來說就是能夠實現單極增益(Single Gain),一般管機為了取得足夠增益,會使用多級放大設計,這種做法會因為多組電路耦合,形成相位差或失真,而6H30的性能相當好:功率夠大(放大因數15至25)、屏阻夠低 (100 歐姆以下)、低雜訊高互導率(250 mA/V左右)、低燈絲電流(10 µA),也不需要緩衝級與陰級隨藕器,藉著6H30,使用全真空管放大B.A.T.也取消了常見的負回授設計,保持聲音的動態與活生感。要提到世界上最懂6H30的人,恐怕無人比得上Victor。
右上是Steve Bednarski,主要負責B.A.T.的廠務,他也是位電子專家,經常和Victor討論器材設計,彼此激盪出許多火花,圖中他拿著的是真空管前級VK-5的原型機。左下的Vladimir Shutov是首席工程師,B.A.T. REXII系列的設計者,和Victor一樣是俄國人,Steve Shade稱他為B.A.T.的「Heart and Soul」,其地位可想而知,Vladimir看起來白髮蒼蒼,現在已經73歲,仍然掌管整個生產與QC流程,並樂此不疲。第四位則是Geoff Poor(右下),1997年加入B.A.T.,主要負責國內業務,他也是位技術專家,在加入B.A.T前曾草創Dunleavy Audio,本身還擁有一間音響店。
Steve有一次和Victor閒聊,提到6C33C功率管與其他蘇聯真空管(如KT88、EL34)的差異,前者是低電壓(150V至200V)、高電流,後者是高電壓、低電流。6C33C一開始是安裝在蘇聯米格25戰鬥機上,堅固、耐用,完全是軍事等級。
訪談之餘,小編也在皇佳聆聽室初次試聽B.A.T.。搭配的喇叭是B&W 804,訊源是Classe CDP-100。
B.A.T. VK-42SE前級,型號VK取自Victor的名字縮寫。今年B.A.T.預計新推出兩款前級(VK-23SE、VK-43SE )與兩款後級(VK-225、VK-225SE),加上現有的B.A.T.現役器材,共有20件左右,並預計在兩年之內推出USB DAC,礙於時間無法一一盡述每件器材特色,就以現場聽到的B.A.T.器材來說吧!
看到VK-42SE前級工整的內部,就能得知他使用全平衡放大電路,輸入端子有三組XLR、兩組RCA,輸出端子有兩組XLR、一組RCA,雖然內部使用電晶體放大,但原廠以「Unprecedented Warmth」(前所未有的溫暖)來形容它。看到VK-42SE的說明,招牌專利Uni-Stage是必備,內部也使用精密的油浸紙質電容(原廠稱為Second-Generation Superpak),在音量控制方面,VK-42SE擁有140階(每階0.5dB)和其他B.A.T.前級一樣都用上「Shunt Volume Attenuator」專利技術,該技術使用相當精密的Vishay電阻作為音控(位於輸出端),由於B.A.T.前級不加任何緩衝級,所以阻抗相當高,也正好可以視作一個定流源,如此一來只要調整阻抗,就能自然衰減或增加,比一般級進式音控省事得多。至於要如何達到原廠所說的溫暖?除了透過電路設計與高級用料減少失真,當然也是靠Victor的耳朵,小編在現場聆聽用音響展測試片播放的國語女聲,聽起來寬鬆又細緻,音質音色都屬上乘,一定有VK-42SE的功勞在。
VK-42SE另外還有兩個貼心設計,第一個是可增添唱放模組,可供MC/MM唱頭使用,另外就是每種輸入端子都可自行命名,比如說其中一部訊源是藍光播放機,就可為該端子命名為「Blu Ray」。
B.A.T. REX II後級。
每聲道使用兩只6H30,兩只6C33C-B、三只6SN7、一只6V6。
B.A.T. REX II背板,有一組XLR輸入,每部重45公斤,國外美金售價19,900
REX II是B.A.T.旗艦真空管後級,採全平衡三極管放大設計,全平衡設計的好處人人皆知,而製作上的難處在於選用兩套特性完全相同
的元件(包含真空管),這有賴B.A.T.嚴謹的QC測試。REX II每聲道使用兩組單端橋接輸出(80瓦),做單聲道輸出可達160瓦,如果每聲道同時使用兩部REX II,便可達到320瓦,幾乎沒有推不動的喇叭。最大至於音響迷在意的偏壓調整問題,REX II也有自動偏壓調整功能,管子壽命到了可直接更換,而這種偏壓調整功能,可讓器材開聲數分鐘內就呈現理想狀態,不需等待熱機。
Steve Shade在聆聽室現場解說器材特色。
最後小編向大家預告,在3/19號開始的高雄音響展中,皇佳也將展示B.A.T. VK-53SE前級與VK-655SE後級,現場搭配B&W 803喇叭和大家見面,有興趣的朋友請別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