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手一機的時代,傳統的音樂行銷模式已經難以讓音樂家們透過他們最擅長的方式,來讓大眾認識他們。在這樣的流量泥淖中,唯有把握閱聽者喜好,在短時間內抓住受眾感官的傳銷方式,才能在短影音大亂鬥的時代中嶄露頭角。而今天筆者將專訪的是來自加拿大的華裔鋼琴家及作曲家Tony Ann,從發跡到爆紅僅花了十年,在後疫情時代更是異軍突起,如今Tony在Instagram上的粉絲已接近三百萬大關。究竟他是如何辦到的呢?
▲攝影:鄭達敬
「老實說,我在學習鋼琴的時候從未感覺到快樂,因為彈得並不是『我的音樂』。」自音樂科班出身的Tony坦然的跟我分享在學琴路上的過往,由於在練習鋼琴時彈奏別人的作品感受不到樂趣,這也成為Tony開始作曲的契機。當然,作為一位作曲家,肯定需要在音樂院學習許多音樂理論、和聲學等,但Tony更傾向於自己去探索:到圖書館翻閱總譜、聆聽大量不同的音樂,且範圍也不侷限於古典、流行、爵士⋯而正是這海納百川的自學聆聽經驗,造就了他獨一無二的作曲方向。
「星座不僅是天文學的一部分,如今已然成為現代人的日常文化之一。看看美國、加拿大、甚至台灣的報紙,都會有刊登『星座運勢』的欄位。」Tony新發行的一系列單曲「360°」,指得正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可以觀察到的「黃道十二宮」,也就是所謂的星座。而每個星座有自己的個性與氣質,因此在調性的應用上,每一個星座都是相異的,而且Tony還特別強調「在創作時,我儘量讓每個星座都聽起來『非常的不一樣』,來強調個性間的對比。」與一樣來自天文學靈感的名作:霍爾斯特(Gustav Holst)的《行星組曲》相比,360°不具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或概念,Tony更像是以星座不同的個性來譜出全然獨立的作品,再集合成冊。
這樣的創作理想,對於喜愛流行音樂甚深的Tony無疑是相當艱困的挑戰。「在古典樂或爵士樂的創作中,我們可以採用的和弦種類非常非常多,可能一個樂段就採用了十數個和弦,但我不想要這樣做,我希望我的聽眾能一聽就理解我表達的內容,因此我在創作時可能,一首只用四五個和弦,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變化。」我的天啊!這種寫法簡直就是在寫超困難版本的夏康舞曲(chaconne)或帕薩卡利亞舞曲(passacaglia)一樣!別看Tony的作品看似簡單易懂,要憑空生出這麼豐富的變化,不僅需要相當充沛的靈感,還得要有深厚的音樂學基礎才有辦法辦到。
▲攝影:鄭達敬
如此脫俗又自成一格的Tony,究竟是如何掀起風潮的呢?在疫情時代大家閉門不出,唯有網路是與人交流的渠道時,Tony在YouTube上傳的創作影片無疑開啟了讓觀眾換氣的道道「窗口」。Tony以在戶外演奏的方式,結合背後美景與原創音樂,不僅帶給觀眾「視」「聽」享受,更讓人回想起外界自由的空氣與世界、人生的繽紛多彩。正是這些充滿著「希望」的影片與作品,讓Tony的知名度逐漸攀升成長。此外,Tony的影音團隊也功不可沒,他們還製作了類似「音樂手遊」般的教學影片,以俯瞰的角度拍攝Tony彈奏鋼琴時的手,再將其後製成像是音樂盒般的點狀譜:「隨著譜紙的捲動,手指只要按到那個位置,就會是對的音。」如此做法讓看不懂五線譜卻又想嘗試鋼琴演奏的聽眾,有更容易學習彈奏Tony作品的方法。
▲攝影:鄭達敬
那麼,在網路發跡的Tony,是如何在後疫情時代於舞台發光發熱的呢?我相信關鍵肯定是「表演形式」。
「比起傳統的平台鋼琴,我更喜歡用直立式鋼琴進行表演。此外,我更會把琴板拆除,讓觀眾能直接看到鋼琴的發聲原理與琴槌的作動。」Tony藉由「非傳統」的鋼琴演奏形式,帶給觀眾沒有那麼「嚴肅」的聆聽氛圍,藉此搭繫起彼此間的互動與對話。「在高雄演出時,一開始觀眾還不是很習慣這樣的表演形式,認為全曲結束才能拍手,但後來他們不僅每一首演完拍手,更熱情的放聲喝彩。」
「燈光也是我演出的重點,雖然大部分的觀眾跟我一樣都不具有能聽見顏色的『藝術聯覺』,但只要透過簡單的燈光顏色,偶爾搭配煙霧等效果,觀眾就更能體會音樂中更豐富的感官層次享受。」比起古典演奏家傳統的舞台燈光佈置,Tony的設計顯然更加大膽,讓看似冷靜的鋼琴演奏,在燈光等視覺元素的助力下也能迸發出如搖滾樂團般的氛圍。這麼讓人熱血沸騰的演出形式,也難怪這趟世界巡迴演奏之旅,近乎場場售罄。
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Tony在台上演出時的熱血、在錄製影片時的沉著,在與我對談時反而讓人覺得略顯內斂靦腆!但Tony的話語間,總不經意的流露出充滿著自信的哲思與對創作的熱情。
▲攝影:鄭達敬
相信Tony能成功的密鑰,定是能透過創作與鋼琴演奏,讓無論是舞台下,或是螢幕前的觀眾都能感受到自己不僅是在觀賞一場音樂表演而已,更是一場創作者與觀眾的靈性交流、多種感官刺激齊發的藝術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