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WilliamHuang 於 2014-10-26 21:32 編輯
近期常在公司內看到HECO喇叭出現,顯然他們推出不少新產品,展現旺盛的研發能力。筆者在第232期才介紹過Music Style系列,本月又接到試聽Victa Prime系列的任務。從原廠網頁看起來,Victa Prime系列排行僅次於Music Style系列,屬於入門等級的產品。不過,從Victa Prime系列的外觀、單體、設計與用料看起來,兩者的差距並沒有很大。
Victa Prime 702繼續使用非平行式箱體,表層也一樣貼上木紋貼皮。
查閱資料後發現,原來Victa Prime系列的前身為Victa系列,本刊第177期曾經介紹過,此系列原本就是走超值路線的產品,那麼這次改款會帶來哪些強化的設計呢?本套組合由Victa Prime 702領軍,跟之前介紹過的Victa 700配置相同,箱體看起來很像,一樣是三音路四單體設計。不過單體全面換新,在規格方面稍微進步一些,高頻延伸來到40kHz,低頻則是往下延伸到25Hz。
面板設計了淺號角,用以控制高頻的擴散角度,把頻率響應推升到40kHz。
絲質振膜高音十分常見,它們看起來都很像,但確實把每處細節做好的單體並不多。Victa Prime系列的高音採用人造絲質作振膜,取其品質穩定、低質量的優點,音圈周圍添加磁液增強散熱能力,提高音圈的承受功率,減少輸出失真。面板還設計了淺號角,用以控制高頻的擴散角度,把頻率響應推升到40kHz。從淺號角的深度不難發現面板厚度其實很厚,也能抑制細微震動,增加高頻的清晰度。
振膜使用長纖維材質,從「長纖維」三字推測應該是紙漿類型。
雖然原廠沒有清楚說明中低音單體的振膜使用什麼材質,但是從「長纖維」三字推測應該是紙漿類型。一直以來,HECO高級系列產品都是使用紙盆單體,相信Victa Prime系列也不會例外。資料顯示單體採用長衝程懸邊,搭配高效能音圈筒,達到寬廣的頻率響應表現。此外,單體框架採用厚實的金屬打造,並且選用粗壯的內六角螺絲固定,強化對抗震動的效果。
銀色框架竟然凸出箱體平面。
中低音單體的框架更厚實,有多厚實呢?從喇叭側面看過去,銀色框架竟然凸出箱體平面,而且內緣還留下頗大的倒角,肯定要夠厚才能做出此種造型。框架粗壯有什麼好處呢?當然是用來對抗震動。同時,粗壯的框架質量相對也比較大,振膜進行激烈的活塞運動時,更不容易被殘留的能量影響。況且,舉凡高價位的單體,沒看過框架是又薄又細的設計。
連低音反射管造型也跟著變厚,並且用螺絲固定住。
不只單體框架變厚了,連低音反射管造型也跟著變厚,並且用螺絲固定住。有必要這麼誇張嗎?別忘了反射管出口其實有大量的空氣進出,管子多少也會受到影響而震動。此時選用厚厚的材料打造,再以螺絲固定,就不會出現不該出現的聲音。或許這些聲音十分細小,但是Hi End精神就是把每一處小細節做到盡善盡美,不是嗎?
喇叭端子經過鍍金處理,還有一片銀色面板。
箱體兩側為弧形造型,也是採用非平行面的設計。
Victa Prime系列不僅用料跟高級系列看齊,連箱體也是採用非平行面的設計,兩側以弧形造型,讓箱內最大面積的兩個面,處於不是平行面的狀態。當單體背波進入箱體後才不會在特定頻率形成駐波,引發嚴重的諧震。箱體如果產生諧震,一定會有「不該」出現的聲音伴隨著音樂傳到人耳中,所以高級喇叭幾乎都採用非平行面的設計,沒想到價格不貴的Victa Prime系列也跟著用。
中低音則改用5吋單體,箱體也用非平行式設計。
Victa Prime Center 102採用兩音路三單體設計,高音尺寸稍微小一點,中低音則改用5吋單體。箱體也用非平行式設計,為了怕體積太大而影響到電視畫面,把單體縮小是很合理的規劃。不過,像是厚實的框架、反射管用螺絲固定等,這些細節作法是一樣的。
喇叭端子也是鍍金製品。
單體看起來跟中央聲道用的相同。
Victa Prime 202一樣使用非平行式箱體,單體則跟中央聲道的相同,連背板上的低音反射孔尺寸也頗大,同樣以螺絲加以固定。如果視聽空間夠大的話,Victa Prime系列中還有一款更大的302可選擇,能量、氣勢更上一層樓。
絲質振膜高音,面板上刻意收窄。
低音反射孔頗大,並用螺絲固定。
最後一位成員是超低音喇叭,Victa Prime Sub 252A採用10吋長衝程單體,內建擴大機輸出功率100W、最大輸出200W。雖然擴大機輸出功率數字不嚇人,但是採用AB類、高輸出電流設計,效能也不算太差。況且,箱體使用非平行面搭配低音反射式設計,從那兩個大型反射孔不難發現,Victa Prime Sub 252A的低頻量感肯定不會少。
採用10吋長衝程低音單體。
背後有兩個大型反射孔,低頻量感肯定不會少。
內建擴大機輸出功率100W、最大輸出200W。
看起來Victa Prime系列沒有花俏的設計,只有把每個環節確實作好而已。如此樸實的產品設計,聲音表現是否跟著走相同路線呢?詳細的聽感與內容,請密切注意 新視聽雜誌第235期 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