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 Philipp Telemann(1681-1757)是德國作曲家,生活的年代與巴哈(1685-1750)同時,據說那個時候他的名氣比巴哈還大。不過他只有9個孩子,遠不如巴哈,巴哈二次婚姻共有20個孩子,但其中10個夭折。或許大家很好奇,那個時代的德國人為何能生育那麼多小孩呢?當時德國還處於神聖羅馬帝國的小邦國時代,或許因為經濟狀況、疾病、衛生條件不良,小孩夭折率很高,當時婦女普遍都懷5-6胎,Telemann與巴哈都有二次婚姻,小孩多也就不足為奇了。有意思的是,這二位作曲家的作品也是海量,只可惜,Telemann作品估計超過6,000首,但流傳到今天的並不多,其中各種Fantasia算是唱片中經常看到者。
我們都知道,巴哈寫了無伴奏小提琴、無伴奏大提琴,還有位鍵盤樂器的十二平均律等等。以今天的觀點來看看,好像「無伴奏」器樂演奏是很獨特的事情。事實上,同時代的Telemann也寫了許多無伴奏的演奏,不過他用的是Without Bass這樣的名詞,例如Violin Without Bass、Flute Without Bass、Viola da Gamba Without Bass等,而且都是12首。這12首曲子每首的調性都不同,是相當具代表性的巴洛克時代音樂。與巴哈的無伴奏小提琴組曲相比,今天Telemann的這12首無伴奏幻想曲名氣遠遠不如,但說不定在當時卻是更受歡迎的曲子,如同Telemann所寫的「Table Music」(用餐時演奏的音樂)一般。
Telemann能演奏小提琴、長笛、大鍵琴等等,但他一心嚮往的還是作曲。他的作曲幾乎是無師自通,他曾說自己跟老師學了15天之後就離開老師,因為他腦海裡一直湧現許多音樂的旋律,顯然對他而言,作曲是不需要透過老師傳授的。他在12歲就完成一齣歌劇,但卻因此而引起家庭波爛,母親不希望他學音樂,因為當時音樂家並沒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母親認為學音樂只會落得流落街頭雜耍。就這樣,他的樂器被沒收了。到了1701年,母親要他進入萊比錫大學唸法律,Telemann也去了,不過他抽空在大學時組了學生樂團,為教堂創作,並在聖馬泰教堂演奏管風琴。
Telemann通過了法律考試,讓他更能光明正大的投身音樂,1704年開始在宮廷任職,1708年他去Eisenach宮廷任職,並且認識巴哈,二人結為好友,1714年巴哈獲得次子時,Telemann還成為次子Carl Philipp Emmanuel的教父。1721年之後,Telemann受邀到漢堡,擔任指揮、歌劇院總監、五個教堂的音樂活動,還在二所學校任教,成立自己的樂團,辦音樂雜誌,為宮廷寫Table Music。
在忙碌之餘,Telemann在1735年出版了這套12首無伴奏小提琴幻想曲。這12首小提琴無伴奏幻想曲中,有以四樂章寫成,也有以三樂章寫成,第一、第六、第七、第十一號都是以四樂章寫成,其餘則是三樂章。這套作品可能是受到巴哈的影響,因為巴哈的無伴奏小提琴大概是在1720年完成,既然二人是好朋友,有可能是Telemann見賢思齊。同樣的,這12首無伴奏小提琴幻想曲也是充滿弦律與和聲之美,內中也透露出法國與義大利音樂風格的影響。從作品本身來看,Telemann這12首小提琴無伴奏幻想曲跟巴哈的無伴奏小提琴組曲的地位是相等的,可惜經過300年時光的淘洗,Telemann這12首幻想曲反而還不如他的Table Music通俗。
假若您喜歡巴哈的無伴奏小提琴組曲,沒有理由會不喜歡Telemann這12首無伴奏小提琴幻想曲。尤其這張CD的錄音效果非常好,琴音細緻婉約又不失直接的質感,而且光澤美,又非常甜,聽了簡直就像是夏天喝冰涼的蜂蜜愛玉。錄音時間2019年10月28-31日,錄音地點
Theater du Grand Orme, Feings,這是法國一處以農莊改建的表演場所,所謂「大劇院」其實是小劇場,在這裡做無伴奏小提琴錄音,音響效果真的好。演奏者Helene Houzel是法國小提琴家,已經出版十幾張唱片。Paraty唱片發行,上揚唱片代理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