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A Spectacular Sound Experience, Vol.1那張CD與黑膠嗎?那是inakustik取自Telarc的精選片。而現在這張A Spectacular Sound Experience, Vol.2,同樣也是選自Telarc,不同的是Vol.1那張封面上橫跨著大大的Telarc標準字,而這張Vol.2則是上方有大大的inakustik。乍看之下會以為這是二張不相干的精選片,其實二者是一脈相傳的,只不過在出版Vol.2之前,Telarc唱片不允許唱片封面上有大大的Telarc字樣,所以才改的。
我們都知道,Telarc唱片公司成立於1977年,由Jack Renner與Robert Woods合創,前者是錄音師,後者是製作人,他們二人合力打造出Telarc唱片的金字招牌。1977年Telarc的第一張唱片並非數位錄音,而是黑膠直刻片:Direct from Cleveland,那是洛林馬捷爾指揮克里夫蘭管絃樂團的錄音。後來他們又錄製了一張直刻黑膠,那是Michael Murray的管風琴演奏,從此他們就轉向數位錄音了。其實,當時還是黑膠時代,直刻黑膠並不少見,Telarc為了抓住音響迷,所以一開始就推出直刻黑膠片。不過因為直刻黑膠的風險太大了,他們做過二張之後就不玩了,從此進入數位錄音時代。
在當時,數位錄音是最時髦的錄音技術,Telarc在1978年推出Holst Suite,一推出就讓大家對音效的傑出瞠目結舌。1978年又推出史特拉汶斯基的火鳥,同樣又是震驚音響界。1979年推出比才卡門組曲與皮爾金組曲,大家拼命搶購。同年又推出展覽會之畫。從這樣的出片企畫中,您就可以看出當年Robert Woods根本就是把目標對準音響迷,包括我在內,因為我就是處於那個時代的音響迷啊!
同樣是1979年,他們所推出炮聲隆隆的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不要忘了,那個時代還是黑膠時代,第一版的砲聲不知道讓多少MC唱頭臉上無光,因為無法完整唱出所有的砲聲,在那邊跳來跳去。第二版之後重刻,降低砲聲的威力,這才讓MC唱頭有唱過所有炮聲的機會。從此,只要是Telarc所推出的唱片,音響迷沒有不買單的。同時也捧紅了辛辛那提大眾管弦樂團與指揮Erich Kunzel,當然還有亞特蘭大交響樂團、聖路易管弦樂團與克里夫蘭管絃樂團。
還記得Vol.1的曲目嗎?不記得也沒關係,反正都是好聽音響效果又驚人的片段,這張Vol.2也是一樣,精選20首曲子,除了CD第八首「教父」與第十八首帝國銅管五重奏所演奏的「Gayaneh」可以讓定音鼓與大鼓休息之外,其他18首幾乎都是鼓聲震天,低頻量感充足,好像地震時睡在彈簧床上一般。不過您也不要以為這20首曲子都是吵死人的音樂,相反的,都是非常好聽的音樂,因為Telarc的錄音都很溫暖,很豐潤,不會單薄刺耳,任誰聽了都會喜歡。
此外,無論是黑膠版或HQCD版都製作得非常好,我本來還擔心這麼豐富這麼低沉的低頻,黑膠刻片可能會有瑕疵。可是,我從頭聽到尾,都沒有聽出黑膠唱片刻片的瑕疵,而且壓片品質也非常好。這麼爆棚的音樂,能夠有這麼好的黑膠品質,真是不簡單。至於HQCD版,演示低頻本來就是CD的強項,滾滾低頻與彈過來的氣團交互打在皮膚上,那真是至高享受,就怕您不敢開大聲聽啊!
其實,這20首曲子不僅是低頻效果迷人,整個管弦樂演奏層次清晰,音場深遠,弦樂的細緻與銅管的燦爛都是發燒級的,最後一首穆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更是經典,那是馬捷爾指揮克里夫蘭管絃樂團的版本,一定要開大音量聽才過癮。CD版有20首曲子,黑膠版是45轉版本,二張黑膠也容納了18首曲子,包括恐龍音效那首(那首說是有5Hz低頻,音量不要開太大聲)。黑膠缺哪二首?CD的第四首超人,以及CD的第十七首Holst第一組曲。
非常棒的製作,非常棒的刻片壓片,非常棒的HQCD,inakustik發行,香港絲綢之路唱片經銷,台灣Joy Audio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