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Orfeo唱片所推出的一套10張CD,這10張CD中包含11位20世紀偉大的指揮家,包括克倫培勒(1885-1973)、福特萬格勒(1886-1954)、Knappertsbusch(1888-1965)、貝姆(1894-1981)、Mitropoulos(1896-1960)、巴畢羅里(1899-1970)、卡拉揚(1908-1989)、傑利畢達克(1912-1996)、Fricsay(1914-1963)、Sawallisch(1923-2013)與小克萊巴(1930-2004)。這10張CD中的樂團大部分是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或巴伐利亞國家管弦樂團,其餘是維也納愛樂、維也納交響樂團。
他們的出生年代最早是1885年,最晚是1930年,全都歷經二次世界大戰慘痛經驗,大部分也曾生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帝國餘暉中,他們的周遭生活環境習慣、媒體、交通工具、思潮應該也影響了他們對於樂曲的詮釋。透過這11位指揮家所指揮的音樂,我們好像歷經一場對20世紀的回顧影片,這11位指揮都已經不在世上,以後我們也聽不到他們的現場演出與錄音,但透過這套10張的CD,我們可以一次性地對於那個時代的古典音樂指揮風格做個鳥瞰式的通盤了解,這就是Orfeo唱片要推出這套Legendary Conductors的原因。
看到Legendary Conductors的專輯名稱,您可能會以為這10張CD的錄音效果僅能作為「紀錄文件等級」。錯了!即使是第三張CD中Mitropoulos所指揮的普羅高菲夫第五號交響曲,那是1954年的現場音樂會錄音,但音響效果聽起來根本就是二聲道的發燒水準。而同樣在第三張CD中的小克萊巴指揮貝多芬第四號交響曲,那是1982年的現場音樂會錄音,其動態範圍、強弱對比更是驚人。
而第一張CD中貝姆指揮的舒伯特第二號交響曲,與理查史特勞斯的「英雄的生涯」,是1973年的現場音樂會錄音,錄音效果也非常好,尤其弦樂群的細緻與木管的甜潤絕對讓您喜歡。至於第二張CD由沙瓦利許指揮的布魯克納第五號交響曲,那是1991年的錄音室錄音,其音響效果也讓人驚豔。我們都知道傑利畢達克一向不喜歡錄音室錄音,但是在第六張CD中,他指揮李斯特的Les Preludes與布拉姆斯的第一號交響曲,那是1952年的現場音樂會錄音,我聽了嚇一大跳,那怎麼會是單聲道錄音?不僅弦樂甜美,木管圓潤有光澤,連管弦樂內聲部的層次也那麼清晰,定音鼓更是敲得驚心動魄。
第四張CD是Knappertsbusch所指揮的貝多芬Coriolan Ouverture與第三號交響曲,比較特別的是指揮維也納愛樂,是1954年的現場音樂會。觀眾鼓掌聲並沒有去除,同樣也讓我吃驚,音效竟然能夠那麼好。我甚至會懷疑我自己,難道是我的音響系統調校得相當平衡,所以連1950年代的單聲道錄音聽起來都會讓人感動嗎?如果換成其他音響系統,能否聽到這麼好的單聲道音效呢?倒是第七張CD,那是卡拉揚指揮維也納交響樂團(不是維也納愛樂),在維也納樂友協會金廳的錄音,曲目是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錄音時間1955年,這張的錄音效果聽起來就沒有其他單聲道好,整個音場是比較縮窄的,聲音也比較內縮。這是從維也納交響樂團的檔案庫中找出來的錄音。
第九張CD是巴畢羅里的現場音樂會錄音,時間是1970年,曲目是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與佛漢威廉士第六號交響曲,這張CD的錄音效果就非常棒,這也難怪,時間已經進入1970年了,無論是木管、銅管、弦樂群、龐大的音場都讓人動容,感覺上就好像我們也在音樂會現場。第六張CD也是現場音樂會錄音,那是Fricsay指揮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時間是1960年,這張CD就只有收錄這首曲子,同樣也是音響效果相當好的錄音,音樂動態範圍很寬廣,強弱對比很強,尤其銅管與定音鼓的音效讓人覺得很有現場感。
第十張CD是福特萬格勒在1951年的錄音,是這整套CD中錄音年代最早者,也是錄音效果最讓我驚奇者。錄音地點在慕尼黑Kongress Saal des Deutschen Museums,也就是橋邊有一棟樸素建築,前面擺了一個很大的船舶旋槳推進器那家。曲目是布魯克納第四號交響曲,演奏樂團並非慕尼黑當地樂團,而是維也納愛樂。這場也是現場音樂會錄音,雖然年代久遠,但透明感與層次感都能呈現,而且弦樂與木管、銅管的光澤與甜味都沒有少,真是神奇的單聲道錄音。
說過這10張CD的錄音效果,那麼詮釋呢?這11位都是大師,您還嫌他們的詮釋嗎?何況,聽這套唱片,內中大份都是現場音樂會錄音,更是倍增緬懷思念之情。這11位指揮大師的現場音樂會您聽過幾場?現在能夠讓您在家裡舒服的全部聽過,這樣的機會還能錯過嗎?Orfeo唱片由上揚唱片代理進口,不要錯過這麼珍貴的錄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