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ur Rubinstein(1887-1982),這位活了95歲的鋼琴家可說是鋼琴的傳奇,也是蕭邦鋼琴作品的代言人,以前沒有,以後也可能不會再有了。從小就展現音樂神童的才華,但他絕對不是正經八百的藝術家,他年輕時曾說:「有人說我年輕時把時間都分給了酒。女人與歌。我要斷然否認這種說法,我90%的興趣是女人。」
在尚未結婚前,女人、美食、美酒、雪茄對他的重要性猶如音樂,甚至更甚音樂。他一直到45歲才結婚,在這之前一直在享受生命,有了家庭之後,又聽到霍洛維茲的演奏,這才大澈大悟,收起玩世不恭的心態,隱居苦練,這才打下日後的基礎。他開演奏會時彈錯彈落、這是他彈琴時自由揮灑的習慣所致,彈錯彈落的音符之多,,連他自己都自嘲說把這些音符收集起來可以舉辦一場演奏會了。然而,他彈出的琴音卻受到廣大樂迷的熱愛;他甚至以89歲高齡(1975年)還能跟巴倫波因在倫敦完成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錄音,當時他的眼睛已經看不到了。他的最後一次演出是1976年在倫敦。
蕭邦(1810-1849)是一位短命的作曲家,舒伯特比他短命,但舒伯特寫的作品比蕭邦多太多了。莫札特比他短命,但莫札特所寫的作品更多。雖然蕭邦的作品不多,而且沒有交響曲、弦樂四重奏等重量型作品。但蕭邦之所以會被稱為鋼琴詩人,就是因為在他短短的39歲生命中,作品幾乎都是以鋼琴為主,而且非常傑出,聽了真的浪漫極了。他的鋼琴協奏曲只有二首,而且都是在他20歲左右時完成的,管弦樂配器和聲技巧無法跟其他作曲大師相提並論,但這二首曲子的優美浪漫卻能帶給我們無邊的想像。多愁善感的蕭邦在20歲時,他內心的熱情、詩意、憂鬱、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心情都可從這二首鋼琴協奏曲中窺知。
魯賓斯坦第一次正式上台演出應該是1900年,而他的錄音生涯是在1910年,這張唱片是在波蘭錄製的,在1980年代才被發現。一般咸認他的正式錄音生涯從1928年開始,一直到1976年為止,這將近50年之間,他錄下了很多唱片。很多人或許不知道,用電來唱歌的「電唱機」是從1925年才開始的,在這之前都是用手搖的留聲機,音響效果實在不能聽。也就是因為電唱機的推出,當時的HMV唱片藝術總監嘗試說服魯賓斯坦錄製唱片,魯賓斯坦被說服,試錄聽了之後眼中充滿淚水,他說這才是他想要的聲音,從此開始錄製唱片。Sony曾經出版一套142張CD+二張DVD的大全集,如果您想研究魯賓斯坦不同時期的演奏風格,這套大概是最齊了。
魯賓斯坦一生上台演奏蕭邦這二首鋼琴協奏曲多次,比較接近立體時代的錄音就是1946年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洛杉磯愛樂、Wallenstein)與1953年第二號鋼琴協奏曲(NBC交響樂團、Steinberg)。再來可能就是經常被拿來放在一起的1958年第二號鋼琴協奏曲(Wallenstein、Symphony of the Air),以及1961年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也就是這次寫的主角,由Stanislaw Skrowaczewski指揮倫敦新交響樂團的版本。在CD或SACD中都可以看到這二個版本放在一起,可能是因為錄音時間比較接近吧?
1961年這首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是在倫敦錄製的,錄音師Kenneth Wilkinson,唱片封套沒寫哪裡錄音,我猜可能仍然是Kingsway Hall。1958年那張第二號則是在卡內基音樂廳錄製的。雖然錄音年代差三年,但這二張唱片的錄音效果都相當好,光是聽錄音效果買了就不會後悔。不過目前只看到這張第一號有復刻,不知道第二號什麼時候會復刻。
蕭邦的鋼琴協奏曲版本中,阿格麗希與Charles Dutoit合作的版本相當好,Zimerman演奏、指揮波蘭節日管弦樂團也很棒,甚至傅聰也有這二首鋼琴協奏曲(湯沐海指揮)。不過,這幾個版本都沒有魯賓斯坦的來得「血脈相通」,魯賓斯坦與蕭邦同為波蘭人,他的演奏雖然不是百分百精確,但卻熱情、詩意、速度自由,浪漫,往往那種差一點點的速度就能夠造成說不出的浪漫感覺。聽他演奏蕭邦時我的心是活的,很容易進入蕭邦20歲左右的情境。
這張Analogue Productions復刻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音場寬廣,鋼琴音粒紮實鏗鏘,圓潤又甜美,光澤很棒,一聽就是好錄音。而管絃樂雖然先天就比較弱,但錄音師能然能夠錄出夠好的層次,高中低音的平衡也很好,不過主要還是凸顯鋼琴的主角地位。假若您喜歡Wilkinson的錄音,沒有理由會錯過這張黑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