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弗札克(1841-1904)是捷克(當時仍為波希米亞)著名作曲家,他寫了9首交響曲,其中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無人不知。不過,他的室內樂作品成就絕對不在交響曲之下,從1861年他寫下第一首弦樂五重奏開始,一直到1895年完成最後二首弦樂四重奏,這麼多年來,他幾乎寫遍各種室內樂作品,包括14首弦樂四重奏、五首三重奏、三首鋼琴四重奏、五首五重奏、一首六重奏,以及六首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令人欽佩的是,這些室內樂幾乎都是旋律動人的作品,一聽保證入迷。
德弗札克的父親是屠夫、還經營客棧,他小學就開始學小提琴,還學鋼琴與管風琴。1856年他15歲時,還考取了屠夫學徒執照,可見他的家境並不富裕,也沒從小就立志當作曲家。1857年他去上了二年管風琴學校,準備以演奏管風琴餬口。可惜天不從人願,他並沒有當成管風琴師,反而淪落在小樂團中當中提琴手,職業是在咖啡館中、公眾場合演奏音樂娛人。一直到1861年他才完成第一首弦樂五重奏。
1862年開始,他參加的樂團升格為音樂廳、歌劇院演奏的樂團,1865年他開始教鋼琴。
1870年德弗札克完成第一部歌劇,不過生前沒有演出過,此外也完成三首弦樂四重奏。1871年他辭掉樂團工作,專心作曲。1873年他結婚,並完成第一號交響曲。從此才開始像個作曲家。1874年他在音樂學校謀得教職,並且也擔任管風琴師,經濟狀況有了改善,此後又獲得國家獎學金,有更多精神放在作曲上,傳世作品也紛紛出世。
在1892年之前,德弗札克的音樂養分來自摩拉維亞、波希米亞的民謠,以及前輩作曲家史麥塔納等,還有當時維也納的古典樂風。而在1892年,他應聘到紐約,擔任美國國家音樂院長,年薪15,000美元,生活變得寬裕。德弗札克到了1895年才離開美國,停留在美國這段期間,美國黑人的靈歌、風土民謠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893年他完成了著名的弦樂四重奏「美國」,以及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1895年離開美國前完成那首著名大提琴協奏曲Op. 104,這三首擁有新世界風格的音樂成為他畢生重要的作品之三。對了,德弗札克早在1865年就寫過一首A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在這張CD中,收錄了德弗札克8首圓舞曲Op. 54 B110、Quartet Movement B120,以及那首著名的弦樂四重奏「美國」Op. 96。其中八首圓舞曲寫於1879年11月到1880年1月,原本是鋼琴曲,後來由德弗札克與Jiri Kabat改編為弦樂四重奏,第一、第二號是德弗札克改編,其餘六首是原本Pavel Haas Quartet的中提琴手Jiri Kabat改編。這八首圓舞曲原本是受到布拉格National Casino委託,作為第十三屆年度舞會之用。德弗札克完成之後發現作為跳舞之用並不適當,所以另外又寫了Prague Waltzes B99帶替。
Quartet Movement B120完成於1880年10月,原本是為一首弦樂四重奏的第一樂章而寫。當時德弗札克正忙於寫他的歌劇「Dimitri」,突然看到維也納一家報紙寫當時著名的Hellmesberger Quartet將在1881年12月15日來維也納演出他的一首新弦樂四重奏作品。德弗札克自己是看到報紙才知道,馬上暫停歌劇的寫作,而專心寫弦樂四重奏。不過到了1881年10月10日他放棄了這首弦樂四重奏,在10月25日改以C大調重新寫一首弦樂四重奏(第11號弦樂四重奏Op.61),及時給Hellmesberger Quartet演奏。而這首Quartet Movement B120則一直到1945年才首演,1946年才出版。
美國弦樂四重奏Op.96完成於1893年,1894年1月1日在波士頓首演。這首曲子雖然沒有真正引用美國民謠旋律,但卻因為標題而讓人以為用了美國民謠作為旋律來源。德弗札克是在暑假時於愛荷華州Spillville村度假時所寫,這個村莊有很多來自捷克的移民,或許是鄉音的驅使,他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這首膾炙人口的作品。這首編號Op.96的弦樂四重奏「美國」是他的第12號弦樂四重奏,距離上一首第11號弦樂四重奏已經大約13年。德弗札克同時間另外寫了一首弦樂五重奏Op.97,標題也是「美國」。
演奏的是捷克Talich Quartet,這是創立於1964年的老牌弦樂四重奏團,創立者Jan Talich,不過他在團內只到1970年。這個四重奏團是他還在布拉格音樂院時創立,不過團名並不是指他,而是他的叔叔Vaclav Talich(1883-1961),他叔叔是著名的指揮,也是捷克愛樂的創辦人。
這張CD的錄音效果棒極了,弦樂的美妙演奏質感與迷人的音質分分秒秒讓人聽得入迷,柔軟、彈性、光澤、甜潤、擦弦質感等形容詞都用上還不夠。而音樂本身當然也很迷人,「美國」弦樂四重奏就不必說了,那八首圓舞曲短小精緻,旋律也是美極了。法國速克達機車(La Dolce Volta)唱片公司2022年出版,上揚唱片進口總經銷。厚厚的唱片說明竟然有日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