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音響迷不會對台灣的樂團、台灣的指揮、台灣的錄音師有很大的興趣,骨子裡他們都只認定幾個大唱片廠牌、幾位著名錄音師、幾位著名指揮與樂團的招牌。其實這無可厚非,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不過,有時候也會因為狹隘的思維視野,而錯過了一些好東西。楊智欽指揮高雄市交響樂團的這張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則是一例,我拿它跟幾個常聽的版本比較過,忍不住想要介紹給大家。
高雄市交響樂團團員不像NSO、台北市交響樂團、國立台灣交響樂團一般,具有公務員身分。它的前身是1981年在王玉雲市長成立的高雄市立管弦樂團,經過蘇南成、吳敦義市長擴編之後,改為高雄市交響樂團、高雄市實驗交響樂團,1986年還曾經聘起過亨利梅哲擔任過指揮,1989年亨利梅哲離開高雄轉往台北擔任台北愛樂指揮。經過多年演變,目前高雄市交響樂團隸屬於高雄市愛樂文化藝術基金會,由楊智欽擔任指揮,算是官辦民營表演藝術團體。
指揮楊智欽1992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主修小提琴,師事蘇顯達等。畢業後到法國、俄羅斯繼續深造。返台後進入台北市交擔任團員,並隨陳秋盛學指揮。曾任台北市交助理指揮、二廳院歌劇工作坊指揮,2011年開始擔任高雄市交響樂團駐團指揮。
錄音師尤子澤是傳藝金曲獎最佳錄音獎的常勝軍,他在2003年開始與樂團合作錄音,2013年第二十四屆與葉綠娜合得最佳專輯製作人獎(當年還沒有最佳錄音獎)。隔年第二十五屆就獲得最佳錄音獎。第二十六屆與二十八屆都入圍最佳錄音獎。第二十九屆與鄭立彬合得最佳專輯製作人獎,並入圍最佳錄音獎。第三十屆(2019年)也入圍最佳錄音獎。第三十一屆獲得最佳錄音獎,第三十二屆則入圍最佳錄音。從以上的入圍與得獎紀錄中,可知他的錄音技術廣受肯定。
柴可夫斯基一共寫了六首交響曲,其中第四、五、六號三首是一般樂迷比較常聽者。第四號交響曲是柴可夫斯基為梅克夫人所寫的,在寫這首曲子時,柴可夫斯基歷經1877年那段不幸的婚姻,而第一樂章開始就是銅管演奏大考驗,也好像預示柴可夫斯基未來的命運。第二樂章一開始的木管獨奏也非常考團員的演奏能力。第三樂章開始的弦樂群撥奏毫無疑問考驗著弦樂部。第四樂章一開始就是氣勢澎湃總奏,
強烈的定音鼓聲與管弦樂一下子就將整個樂團拉到最高點,接下來弦樂群的快速演奏也是團員大考片段,這第四樂章會讓每位團員都繃緊神經快速馳騁,連鼓手都忙翻了,更不要說指揮毫秒不差的掌控全局。所以,柴可夫斯基難道是故意跟樂團過不去?
老實說,我沒料到楊智欽竟然能夠將高雄市交駕馭得那麼好,從音樂一開始的銅管表現讓人激賞後,我很快就忘了這是高雄的管弦樂團所演奏,一路以為自己是在聽國外管弦樂團的心情下整個聽完。尤其第四樂章,整個樂團所迸發的龐大能量與層層湧現的高潮根本就像是狂颱掃過,讓人不自主的繃緊神經撐著,一直到最後一個音符落地才鬆了一口氣。
不得不說,尤子澤的錄音很精采,充分掌握了音響迷想要的音場表現、樂器層次、鼓聲的飽滿強烈衝擊性與深遠的舞台定位,又能維持整體音樂的平衡性。我在衛武營樓上聽過交響曲演奏,音樂並不具有跟身體很親密的感覺,感覺有如「置身度外」。而尤子澤的錄音就好像把我拉到一樓前排,可以直接感受到管弦樂團所發出音壓的衝擊,樂器鮮明而又不失清晰的層次、定位與深度感,更重要的是有被音樂包圍的感覺,彷彿「身歷其境」。
這是我所聽過第二張的衛武營音樂廳錄音,第一張是Iveta Apkalna所演奏的Widor & Vierne管風琴演奏,那是尤子澤與Jens Schunemann合作錄製的。由於我對管風琴音樂並不是很愛,所以那張CD我也沒有特別推薦,只是聽過就算。而這張尤子澤單獨負責錄音的第四號交響曲聽了會讓人興奮,也讓人驚訝高雄市交響樂團有這麼好的水準,所以才會想推薦給音響迷。錄音時間2021年8月31日、9月1日、2日。財團法人高雄市愛樂文化藝術基金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