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Alban Berg弦樂四重奏團來台舉辦最後一場告別演奏會的曲目嗎?其中之一就是Alban Berg(1885-1935)的抒情組曲弦樂四重奏(Lyric Suite)。那次告別演奏會當然也演奏了舒伯特的弦樂四重奏,不過是作品D.887的第十五號弦樂四重奏,而非那首著名的D.810第十四號死與少女。現在,這張CD由Novus四重奏團演奏這二首精彩的弦樂四重奏。
無論哪個時代,維也納都是古典音樂的重鎮,貝爾格在世的時代距離海頓、莫札特、貝多芬已遠,不過跟布拉姆斯(死於1897年)、馬勒(死於1911年)卻同時代。當時維也納的音樂起了巨大的變化,貝爾格的老師荀柏格(Arnold Schonberg 1874-1951)從浪漫樂派晚期風格逐漸轉向無調性音樂,後來更轉入12音列。荀柏格的學生魏本(1883-1945)也走上跟老師一樣的路子,從浪漫樂派晚期進入無調性與十二音列。接下來就是貝爾格登場,他也是走一樣的路子,所以這三人被稱為第二維也納樂派,跟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等劃清界線。
大家都知道貝爾格這首抒情組曲背後隱藏著一段愛情故事,如果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那就是小王的故事,因為貝爾格愛上他企業家朋友的太太Hanna。在1925年時,貝爾格去布拉格參加第三屆世界現代音樂大會,在那裏他被當地企業家邀請作客,沒想到卻煞到企業家年輕太太Hanna。雖然二者天雷地火一發不可收拾,但他們二人都知道不能這樣繼續下去,遲早會出事。貝爾格回到維也納之後,也只能暗地裡寫信給Hanna。為了解相思之情,貝爾格把Hanna的名字轉成數字,玩起數字音符遊戲,寫入這首抒情組曲中。
舒伯特(1797-1828)的死與少女弦樂四重奏,是因為採用了同名歌曲來做為第二樂章的旋律而得名。這首作品大概寫於1824年,距離他的死只有四年,當時他健康不佳,滿身負能量,非常悲觀,也因此而影響了這首曲子的曲風。舒伯特在世時沒有看到這首作品的首演,首演是在1833年。第一樂章強烈得可怕,第三樂章則會讓人掉淚,全部四個樂章聽完,心情總會低盪好一陣子,音樂的力量真是可怕。
而貝爾格這首抒情組曲弦樂四重奏呢?總共有六個樂章,雖然跟舒伯特一樣是住在維也納,但您不必期待能夠聽到跟舒伯特一樣的曲風,貝爾格已經採用現代的作曲風格來寫作他跟Hanna的地下苦戀。好聽嗎?因人而異,對我來說好聽。如果您沒聽過貝爾格的音樂,不妨嘗試著聽這首抒情組曲。
貝爾格這首抒情組曲的最佳代言人之一當然是貝爾格弦樂四重奏團,不過此處的年輕四重奏團Novus 的演奏也讓人喜歡,我們總是要往前走,不能一直停留在老大師、老樂團的樹蔭下。而舒伯特的死與少女弦樂四重奏代言人更多,精彩版本十個手指數不完。但是,我也建議您不妨聽聽這個版本。當然,我會寫這個版本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錄音效果太棒了,只要是調教夠平衡的音響系統,一定會聽得很興奮,快感不斷從大腦湧出。當然,如果是硬調空間、調校不當,如水乳交融的弦樂四重奏可能會變成魔音穿腦,因為原本極為平衡的四把弦樂器都被扭曲了。
這是Aparte Music所出版的,編號AP188,上揚唱片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