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歌與喝彩
音響迷有一個罩門是大家都不願意承認的,那就是習慣以自家音響系統所發出的聲音來評斷全世界的錄音軟體。這是極為尋常自然的舉動,也是人之常情。但往往,許多無奈的誤會就此發生。例如,家裡音響系統偏亮偏利,就會認為世界上大部分錄音都尖銳難聽,只有少數錄音不尖銳,那才是好錄音。殊不知,那少數你認為的好錄音其實是錄得不平衡,低頻段太多、高頻段不足。又例如,有些人始終認為大部分錄音的低頻量感都刻意泡製,以至於低頻太強太渾了,只有少數錄音好的CD低頻量感剛剛好。他哪知道那幾張他認為低頻量感剛剛好的CD其實低頻是不足的,因為他家聆聽空間有強烈的低頻峰值,把正常的低頻量感放大好幾倍,如此一來全世界當然沒幾張好錄音了,音響系統偏亮者可能又要產生「無奈的誤會」了。要如何破解這種肯定會發生的「無奈的誤會」?唯一的方法就是能夠擁有幾套不同音響系統,或更換不同聆聽空間做比較,如此一來就會發現原來不同空間、不同音響系統下所聽到的CD錄音效果是不同的。由此就會產生反思(如果您是理性的),進而找尋真相,最終客觀理性的破解「無奈的誤會」。
說這段話的用意是,當您聽這張「琴歌」,認為古琴的錄音太剛強,生硬,手指揉弦的雜音特別突出刺耳時,那就要注意,府上的音響系統可能偏亮了。又說,如果您覺得歌者的嗓音不夠溫暖,磁性變得齒音太重,那也是府上的音響系統偏亮了。假若您能夠聽到溫暖的古琴聲,磁性寬廣又有肉味的人聲,那就對了。此外,如果能夠在溫暖的氣氛中又聽到很多的古琴泛音細節,空間感極大,那就「更對」了。
這張「琴歌」由大陸著名古琴演奏家楊青操琴,學生劉楊演唱,錄音泡製得極為自然,古意盎然,意境悠遠,是張傑出的CD。我手上這張註明「終極版」,代表還有「普通版」。由於沒聽過其他版本,所以無從比較何者為佳。製作人把憶王孫放在第一首,越人歌放在第二首的確是明智之舉,全部十首中我恰好最愛這二首。越人歌取自電影「夜宴」譚盾所做的曲,不同的是「夜宴」中由嗓音高亢清幽的張靚影演唱,而「琴歌」則由嗓音低沈磁性的劉楊演唱,前者清幽,後者低迴,各擅勝場。
「喝彩」是集錦,10首曲子取自不同的音樂會,不知何故,CD說明書中完全不提演奏者、指揮、樂團,只列出曲名。內中每首曲子的錄音效果都非常傑出,與國際上著名發燒片相比毫不遜色。光是第一首鼓、舞的震撼效果就必須加配超低音才可盡顯大鼓的震撼力量與彈性,尋常落地式喇叭會把獅吼變貓叫。持平的說,鼓、舞的錄音效果不輸華人音響圈中流行的幾張鼓樂錄音,甚且超越。
第二首韋瓦第四季「冬」弦樂群油亮水滑,還能保有擦弦質感,音樂規模感龐大,甜味濃厚光澤充足。第四首「小提琴超炫技獨奏」小提琴錄得極好,音響系統偏亮者可能又要產生「無奈的誤會」了。
第五首「展覽會之畫:基輔大門」,又差點讓我從椅子上跌下來,因為我聽到的是極為震撼的大鼓聲與排山倒海而來的管弦樂,猛爆的大鼓搥下去應該要有強烈的彈性與聲波,強烈的聲波衝擊伴隨著高度的音樂快感,「展覽會之畫」唱得讓我目瞪口呆,讓人驚奇之處是聲音細節特別豐富,這連帶使得音樂規模感、空間感、寬鬆感都遠超過一般,從來沒想過可以這麼狂飆;
來到「大提琴獨奏進行曲」(第八首)時,美麗的木頭味夾著濃濃的鼻音,這是很自然很美的大提琴音,鬆軟中又帶著凝聚的形體,這是大家都會喜歡的大提琴聲,美得讓人嘆息!
以下幾首我就不說了,留待您自己體會。
這二張CD都是大陸達人藝典唱片公司所出版,錄音師是二位年輕人,劉達與鹿楠楠,他們二位也是達人藝典唱片公司的創辦人。這麼年輕就有這份驚人的錄音功力,真難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