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界中,幾乎大部分廠家都是「一招走天下」,創業時研發出一種驚世駭俗的功夫,接下來就以這招不斷衍生後續機種,頂多就是外觀改變、內部小幅精進。請不要以為我是在做負面批評,事實上這是正確的做法,能夠被消費者肯定的招式當然要持續下去,難道要自廢武功?何況,一家招式不斷變來變去的廠家,消費者也會質疑到底哪招才是真正好招?一招用到底才能證明自己的「中心思想」一以貫之不是嗎?美國的Constellation Audio也是如此。
Constellation Audio的外觀一直保持他家的特色,辨識度很高,尤其那細格子的鋁合金箱體更是別家所無。加上那獨特的二側散熱孔,渾身散發著與眾不同的氣質。
Constellation Audio的顯示幕採用觸控螢幕,配合螢幕下方五個按鍵可以做各種操控與設定。此外還可利用整塊鋁雕刻出來的遙控器操控。
密招走天下
Constellation Audio所使用的招式就是他家Line Stage Gain Module,這是增益模組,用在前級上;另外BalancedBridged Module(一個輸出125瓦),這是平衡橋接模組,用在後級上。他家的頂級前級Altair II、Virgo II都是用這種增益模組;而他家後級HerculesII、Centaur也都使用這種功率輸出平衡橋接模組。型號之間的差別就在於外觀,以及使用模組的多寡而已。這種設計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不管您是買他家頂級器材,或入門級器材,因為所用的「招式」相同,所以聲音表現不會有太大的差距,聲音走向也是相同的,差別主要在於因為輸出功率大小不同所導致的動態範圍。老實說,我喜歡這種設計,因為這對消費者而言太友善了,Argo就是一部在這種思維下誕生的綜合擴大機。
Argo是在2014年慕尼黑音響展時宣佈推出,不過一直等到2015年夏天才供貨。當時先推出Inspiration Preamp 1.0、Mono 1.0與Stereo 1.0,單聲道後級每聲道輸出400瓦(8歐姆負載),立體機每聲道輸出200瓦。本來我以為綜合擴大機應該是Inspiration前級加上立體後級的設計,沒想到這部綜合擴大機並非入門級的Inspiration系列,而是列入Performance系列,並且另外給了Argo的型號,而且功率輸出是125瓦,而非200瓦。為何不採用現成的200瓦立體後級加上前級線路呢?老實說我不知道。
備有USB DAC與Phono
Argo的外觀一如他家Reference系列,典雅細緻,厚達8.2mm的箱體採用印著細格的鋁合金製成,光是這種箱體材料就沒有見過第二家使用。面板上左邊是平衡旋鈕,右邊是音量旋鈕,中央有一個432×230解析度的灰色觸控螢幕,所有的操控都可在此顯示。而觸控螢幕下方還有相對應的五個按鍵,由左至右分別是回到首頁(房子Icon)、Set Up、電源、喇叭輸出與耳機輸出切換,以及靜音五種。當您想要切換耳機輸出時,就要按下那個鍵,螢幕就會顯出耳機圖樣,此時再利用音量調整來改變音量。同樣的,如果想要做最大音量、最小音量等基本設定,只要按Set Up鍵,螢幕就會顯出不同輸入端子的設定項目。只有那個電源按鍵必須長按幾秒鐘,電源才會關掉(其實就是Standby)。而為了不影響聆聽音樂,顯示幕會在一定時間之後自動關閉,等您想要操控時,手指輕觸螢幕喚醒即可。Argo設有Home Theater Bypass切換,只要啟動,Argo就會變成一部後級,只負責驅動您的左、右前聲道,音量控制的功能轉給外接的AV環繞前級或AV環繞擴大機。
而在箱體左右二側,有個漂亮的孔洞,那就是Constellation Audio獨家的空氣流通輔助系統,內部藏有散熱片,這樣的設計不僅可以把散熱片隱藏其中,提升箱體美感,還可增加散熱效率,可說是二全其美的設計。來到背板,可以看到左右分開的XLR與RCA輸入端子各二對,此外竟然還有USB DAC連接埠,以及預留安裝Phono放大模組與USB輸入端的位置(暫時以金屬片封住),還有一個耳機插孔。啊!這不正是目前最流行的綜合擴大機形式嗎?無論是前級或綜合擴大機,目前都流行把USB DAC納入,而且加上一個耳機插孔,把數位流聆聽音樂的方式也包含在內。我認為這是聰明的做法,也是跟得上時代潮流的設計。Argo的耳機放大線路是獨立的,基本上可以適用所有市面上各種耳機,包括平面振膜與動圈耳機。背板上還有一組XLR類比輸出端子,其實那就是前級輸出端子,日後如果用家想接他家或其他廠牌後級,就可利用這個輸出端子,讓Argo轉為前級使用。不過在此也要提醒您,如果您沒有選購USB DAC或唱頭放大模組,背板上還是有一個USB端子,那是用來連接電腦做檢測用的,並非USB DAC端子。
箱體避震方式獨特
Argo的箱體開蓋方式很特別,並非如一般器材從頂蓋上把螺絲旋開,您在頂蓋、側面都看不到螺絲。要打開機箱只要旋開背板上方的二個螺絲,就可以把上蓋連同面板整個往前掀起來,就好像打開汽車的引擎蓋。掀開頂蓋之後,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環形變壓器,變壓器上有塑膠軟管套著電源線分配給左右二邊線路板。線路板分置左右二邊完全分開。事實上Argo的電源環形變壓器是訂製品,從變壓器出來的電源會經過左右聲道分離的整流、濾波、穩壓線路,提供機內純淨穩定的電源,而且左右聲道不會相互干擾。負責面板觸控螢幕顯示的線路板則鎖在面板內側,與放大線路板分離。
如果您曾經仔細觀察Argo的箱體結構,就會發現它跟一般箱體大大不同。一般的箱體的每塊金屬板都是緊密接合,講究「天衣無縫」,但是Argo的箱體卻故意做成「天衣有縫」,而且還「里里落落」(閩南話,鬆垮的意思),背板上電源線接頭是鬆的,如果您的電源是重量級的,可能會把整個電源座「拖」下來。根據此間代理商說明,這是Constellation Audio獨特的箱體避震措施,避免讓電源線的振動傳入機內,也避免讓機箱頂蓋的振動傳遞到機箱其他地方。
Argo的背面只有二組類比輸入端,耳機插孔,還有一組前級輸出端,另外還保留USB DAC以及Phono模組的空間。假若買了這二種模組,Argo就是一部很完整的數位流時代綜合擴大機了。
Argo的內部左右聲道分離,只有那個環形變壓器是共用的。內部線路使用一個前級Line Stage Gain Module,以及一個後級Balanced Bridged Module。
全平衡,音量採R2R架構
Argo內部前級使用的Line StageGain Module是平衡架構,採用伺服控制低噪音FET放大。而後級使用的Balanced Bridged Modular不僅是平衡架構,更是Single-Ended做法,不僅去除功率晶體的交越失真,也因為橋接而輕易提升輸出功率。Argo所使用的平衡橋接功率模組一個就可輸出125瓦,所以整部綜合擴大機每聲道只採用一個Line Stage Gain Module,以及一個Balanced BridgedModular,可說是最單純的放大架構,讓音樂訊號不僅能夠藉著平衡架構來消除雜訊,還可獲得最短的音樂訊號路徑。
Argo的音量控制系統採用數位控制的類比階梯電阻方式,簡單說就是R2R類比音量調整架構,只不過操作的方式以數位行之,這種作法一方面維持最佳的類比音控,不會有數位晶片在小音量下解析力降低的缺點;另一方面又提供現代化的音量調整觸感,可說二全其美。控制範圍0到-99.5dB,調整階度為0.5dB。觸控螢幕上顯示的最小音量是-99.5,音量越大數字越小,千萬不要搞錯了。
百搭個性
聆聽場地在我家開放式大空間,搭配的數位訊源是瑞士CH Precision D1 SACD唱盤,喇叭則也好幾對,計有DynamiKKs! Monitor 10.15、Atohm GT-3、Heco New Statement、AER Momentum。先說搭配DynamiKKs! Monitor 10.15的結果。這對喇叭雖然有15吋低音單體與10吋中音單體,但低頻量感並不是一般喇叭那麼多,Argo搭配它聽古典音樂時,還不至於感覺低頻量感不夠,但是聽流行音樂時,就會覺得低頻太短,聽起來低頻的飽滿程度與衝擊性都不夠。所以雖然中頻段寬鬆,高頻段柔美溫暖,但我認為還是不適合。
參考軟體:
莉迪雅的「爵士歌簿」是一張錄音自然又真實的CD,沒有刻意炮製的音效,但無論是歌手嗓音或伴奏的爵樂團都很活生,尤其樂器的真實度很高,而且相位失真低,透明度非常自然。怕只怕,如果您的音響系統無法發出夠多的細微音樂細節,音樂活生感又不夠,這張CD聽起來可能就會被誤解為死板平庸。(Pop Pop Music PP2015068,Joy Audio)
詳細聽感請見音響論壇323期
Constellation Audio Argo
類型 晶體綜合擴大機,內建USB DAC、耳擴、唱放(選配)
推出時間 2014年
輸出功率 每聲道125瓦(8歐姆)、230瓦(4歐姆)
頻率響應 10Hz-200kHz(+0.5dB/-0.25dB)
增益 38.6dB
總諧波失真(THD+N) 0.005%(25W/8歐姆/1kHz)
輸入端子 RCA×2、XLR×2、USB DAC
輸出端子 XLR×1
輸出阻抗 0.08歐姆
輸入阻抗 20k歐姆(非平衡)、40k歐姆(平衡)
阻尼因數 100(8歐姆)
輸出噪訊 -83dB(A加權)
外觀尺寸 432×140×400mm
重量 18.1公斤
進口總代理 鈦孚(02-25700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