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曼尼諾夫(1873-1943)是音響迷喜愛的作曲家,他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就算沒有「似曾相識」電影配樂的推波助瀾,大家也愛死了。而他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也被Eric Carmen改編唱紅。他的「交響舞曲」更是音響迷的最愛。當然,他的第二號交響曲可能也是音響效果最好、旋律最好聽、音響迷最喜歡的一首。此外,還有他的一首鋼琴獨奏前奏曲被史托科夫斯基改編為管弦樂曲,其音響效果也是精彩極了。
拉赫曼尼諾夫身高198公分,如果在今天,肯定會去打籃球。但是在他那個年代,他卻成了作曲家、鋼琴演奏家。由於他很高,二手也很巨大,手掌跨度大約12英吋,可以涵蓋13度音,能彈人所不能彈。無論是在古典音樂作曲界、或鋼琴演奏界,他都是無與倫比的。
拉赫曼尼諾夫先是在聖彼得堡音樂院就讀,後來轉到莫斯科音樂院,這張SACD中的Op.3 No.2鋼琴前奏曲就是1892年他19歲時寫的,題獻給Anton Arensky,可見他的作曲才華,四個月後他以第一名畢業於莫斯科音樂院。拉赫曼尼諾夫在1938年時將這首前奏曲改編成雙鋼琴演奏並出版,這首曲子本來就好聽,後來經過管弦樂配器魔術師史托科夫斯基(1882-1977)改編為管弦樂曲,更是精彩。
1897年,拉赫曼尼諾夫完成第一號交響曲,可惜首演時失敗,據說是因為指揮葛拉茲諾夫(Glazunov)首演前沒有好好彩排,上台時又醉酒,導致首演一蹋糊塗。這次失敗重重打擊年輕的拉赫曼尼諾夫,好幾年間精神消沉,需要找心理醫生治療。一直到1900年他完成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並且親自演奏獲得成功,他才重拾信心。
可惜當時的帝俄從1905年遭受第一次革命打擊之後,社會動盪,普遍仇富,最終引起1917年的大革命,迫使拉赫曼尼諾夫在1917年獲得瑞典邀請演出時,舉家逃往瑞典,1918年前往美國。為了餬口,他的餘生都是在美國、歐洲演奏鋼琴賺取生活費,也錄製了一些唱片。
在1917年以後,拉赫曼尼諾夫有如失根的蘭花,他的作品只有1926年的第四號鋼琴協奏曲、1927年的三首俄羅斯歌曲、1931年的Corelli主題變奏曲、1934年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1936年的第三號交響曲,以及1940年的交響舞曲。帕格尼尼的作品總共才編號Op.45,而第二號交響曲編號Op.27,是1908年所寫。如果當時俄羅斯沒有發生大革命,拉赫曼尼諾夫留在家鄉應該會創作更多的精彩作品吧?
這二首曲子由John Wilson指揮Sinfonia Of London演出,錄音效果非常傑出,狂爆時洶湧澎湃,氣勢萬千;細緻時弦樂群綿綿密密,又甜甜蜜蜜,紋理細緻有如檜木。而詮釋細膩精緻、浪漫又憂傷,讓人聽了非常有感。錄製時間2022年1月6-8日,地點在倫敦S. Augustine教堂。Chandos唱片發行,上揚唱片進口總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