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1797-1828)是短命作曲家,但是在他短短31歲的生涯中,卻寫下六百多首藝術歌曲,很多室內樂、鋼琴作品,以及9首交響曲,絕對是多產作家。不過,說到舒伯特那九首交響曲,您有跟貝多芬、馬勒交響曲一般熟聽嗎?我想大部分人跟我一樣,只有對第八號、第九號比較熟,頂多再加上第三號,其他很少聽。
舒伯特一生到底寫了幾首交響曲?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因為舒伯特生前並沒有機會將每首交響曲出版或演出,以至於許多樂譜都是他死後才陸續被發現。目前的說法是,舒伯特總共可能寫了14首交響曲,但並非全部都完成。確定完成四個樂章的只有七首,所以最初就以這七首完整的交響曲做編號,最後一首就是Great,當時被編為第七號交響曲(也就是現在的第一、二、三、四、五、六、九號)。後來另有一首只寫了二個樂章(D759)的交響曲在1865年首演之後大受歡迎,於是被編為第八號交響曲「未完成」。
在1951年,音樂學者Herr Deutsch(也就是舒伯特作品編號那個D)將一首完整草稿、部分完成管弦樂配器(總譜只編了第一樂章110小節)的E大調交響曲D729列在第六號與「未完成」之間,編為第七號。而原本的第七號「偉大」就退到第九號。事實上「偉大」這首交響曲也是舒伯特生前最後完成的交響曲,所以列為第九號也沒問題。1963年,幾位音樂學者重編舒伯特作品,認為Deutsch的第七號E大調應該去除,所以又將「未完成」往前挪為第七號,而「偉大」則變成第八號。
盡管音樂學者爭論不休,目前唱片界大體錄製的是舒伯特全集中,有未完成編為第八號,偉大編為第九號;或未完成編為第七號,偉大編為第八號者,中間的差別就是第七號(D729)算不算數?不論如何,所謂交響曲「全集」通常只有八首,也就是沒有D729。不過也有錄製10大交響曲者,那就是馬利納指揮聖馬丁室內管弦樂團的版本,由Philips唱片公司發行。為何會多出一首呢?那也是從發現的檔案中找出的殘稿編為一首,據信是舒伯特生前已經開始著手的D大調交響曲。
舒伯特第一號到第六號交響曲完成於16歲到21歲之間,算是他沿襲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的習作時期。第六號之後的八、九則是成熟之作。第八號D759雖然只有二個樂章,但聽起來卻很完整,但因為只有二個樂章,所以被後人冠以「未完成Unvollendete」。而第九號D944名為「偉大」也並非舒伯特本人冠名,而是出版商為了區別另外一首第六號交響曲(同樣為C大調),所以將第六號稱為小C大調,而第九號則稱為大C大調,因為是舒伯特最長的交響曲。後來這個「大」就被詮釋為「Great」,也被翻譯為「偉大」了。
第八號交響曲由於只有二個樂章,所以長度大約只有二十幾分鐘。相反的,第九號交響曲的長度卻超過1個鐘頭。第九號交響曲在舒伯特生前已經被部分演奏,但是因為曲子太長,當時的樂團都認為難以演奏,所以在他過世10年以後才被完整正式演出。即使後來舒曼與孟德爾頌大力推崇,當時還是有許多樂團拒絕演奏。而現在,我們聽這第九號時,因為早就已經有馬勒六樂章超過100分鐘的第三號交響曲「薰陶」,根本就不覺得它很長。
這個版本是很多音響迷熟悉的Jordi Savall指揮Le Concert Des Nations所演奏的。這個樂團的名稱來自法國巴洛克作曲家François Couperin的作品名稱,團員主要來自拉丁國家,也可說是西班牙古樂團。他們創立於1989年,主要演奏巴洛克到浪漫時期的作品(1600-1900),主要以古樂器演奏。所謂「古樂器」就是Period Instrument,也就是作曲家那個時代的樂器。樂團的標準音高並非440Hz,我猜可能是415Hz,聽起來跟440Hz的樂團不同。
舒伯特第八號、第九號交響曲的版本很多,名版也不少,為何還要買這個版本?一來它是古樂團演奏的,音高也不同,聽起來就跟一般版本不同。再者,這個樂團的定音鼓手超猛,錄音中定音鼓的突出可能是我所聽過的版本中最強勁者。假若您習慣如Josef Krips或小克萊巴等的版本,一定會不習慣,怎麼定音鼓敲那麼大聲幹嘛?不過也因為如此,這個版本充滿青春活力,或許這本來就是31歲去世的舒伯特該有的樣貌。
錄音效果優異,詮釋風格與眾不同。二張一套,錄音時間2021年9月26-29日,AliaVox唱片發行,上揚唱片進口總經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