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1797-1828)一生只寫了二首較長的鋼琴三重奏,就是編號Op.99 D. 898的第一號,與Op. 100 D. 929的第二號。如果單論「三重奏」,則還有弦樂三重奏二首(D.471與D. 581),以及夜曲(Notturno,D. 897)與Sonatensatz D.28,這二首也是鋼琴三重奏,但因為曲子很短,只有8、7分多鐘,不像其他二首要40分與將近50分,所以通稱只有二首鋼琴三重奏。這二首鋼琴三重奏都寫於1827年底,距他過世僅一年,可說是他晚期的完熟之作。
舒伯特被稱為藝術歌曲之王,一生寫了六百多首歌曲,其中最著名之一就是「魔王」,這首曲子由一人飾演內中四個角色,以鋼琴伴奏,可說是當時的驚世之作,而寫作此曲時舒伯特才18歲,可見其才華洋溢之一斑。另外一首「鱒魚」傳唱將近200年,改編成鋼琴五重奏更是膾炙人口。毫無疑問,舒伯特是善寫旋律的作曲家,這種旋律之美也充分體現在他這二首鋼琴三重奏上。
舒伯特在7歲時就被送去帝國神學院(Imperial Seminary),在那裡擔任合唱團員,也學小提琴,還向Salieri學音樂理論。Salieri自從「阿瑪狄斯」電影之後,就被許多人視為嫉妒莫札特的負面人物,其實應該還他公道。Salieri慧眼識英雄,知道舒伯特能成大器,盡心教導他。與莫札特相比,舒伯特談不上是音樂神童。與貝多芬相比,舒伯特的鋼琴演奏也上不了檯面。不過,如果天假以年,讓舒伯特能夠完成更多的作品,他的後世評價絕對不是今天這樣而已。
舒伯特18歲(1815年)時除了完成「魔王」之外,還完成9首教堂作品,第二、第三號首交響曲,三齣歌劇、大約150首的歌曲等等非常多的作品,光是10月的某一天就寫了8首歌曲。1827年舒伯特過世前一年,舒伯特完成他的曠世巨作「冬之旅」,這部作品如果對照著米勒(1794-1827)的歌詞來聽,就會慢慢明白為何「冬之旅」是舒伯特晚年心境的寫照。尤其是最後一首歌「手搖風琴演奏者」(Der Leiermann),更是充滿憂鬱氣氛。可惜米勒在1827年9月就過世,從來沒有聽過舒伯特以他的詩所寫的這24首歌,甚至舒伯特更早在1823年以他的詩所寫「美麗的磨坊少女」,米勒也沒聽過。
舒伯特英年早逝後是很寂寞的,因為他生性內向,也沒留下什麼書信往返,也沒有自傳,加上大部分作品死前都沒有出版,被鎖在抽屜中,所以不僅是當時的人,即使是後人對他的瞭解也不多。他的9首交響曲在他生前從沒出版過;他的19首弦樂四重奏只有一首在生前出版;他的22首鋼琴奏鳴曲僅有三首出版。舒伯特沒有特別強的樂器演奏能力,不像他的其他前輩,莫札特、貝多芬根本就是演奏家等級,這也讓他失去了公眾媒體報導與追星的機會,也增添了後世想要瞭解他生平的困難度,以至於產生許多無法證實的故事。
舒伯特與貝多芬(1770-1827)同時住在維也納,但有關二人交往的證據很少,到底見過幾次面也莫衷一是。坊間流傳一則故事:舒伯特與貝多芬見面時,以法國曲調寫了一首鋼琴四手連彈給貝多芬看,要獻給貝多芬。貝多芬當時已經耳聾了,拿到樂譜之後,遞給舒伯特一張紙與一枝筆,要請舒伯特解釋曲中某段音符。但因為舒伯特天性內向,不明貝多芬的意思,緊張得奪門而出。這是他跟貝多芬的第一次見面,也是最後一次。
這二張一套的CD是Trio Wanderer早在2000年時錄製的,後來在2007年這個三重奏團20週年紀念時,Harmonia Mundi又再版一次,當作紀念,因為這二張CD的演奏實在太傑出了。假若您的音響系統夠平衡,一定會被這二張CD的演奏詮釋以及錄音效果所感動。而第一張CD最後一首補了Notturno(寫於1827年)更是動聽之極。第二張CD則補上只有七分多的Sonatensatz,這首短曲舒伯特寫於1812年,也是鋼琴三重奏形式,同樣也是非常動聽。
這二張CD的錄音效果可以當作音響系統試金石,演奏詮釋不說,音響效果如果您聽了覺得平平,甚至難聽,那正是府上音響系統調聲成果的寫照,這是很殘酷的。錄音地點在法國Metz的Arsenal音樂廳,這個字是兵工廠的意思,也是最早的用途,於1859年建造,到1864年完成,此後就一直用到第二次大戰結束。1978年,Metz市政府決定將這個兵工廠古堡改建為多用途音樂廳,於1989年正式啟用。大廳有1,500個座位,是設計很特別的音樂廳,音響效果很好。
錄音時間2000年7月10-14日。Harmonia Mundi唱片發行,上揚唱片進口總經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