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感想的標題可能很多人看不懂,深圳大米的盤帶進化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深圳那位盤式錄音座大收藏家大米這二、三年來孜孜不倦地做著改良盤帶機的工作,每次改良盤帶機成功之後,就會拷貝一些盤帶給朋友聽聽看,跟大家分享盤帶機性能提升之後的效果。我已經收到過深圳大米好幾次的盤帶拷貝升級版,昨天是最近的一次,總共收到八卷盤帶,計有「四季」二卷、「天鵝湖」二卷、威爾第的歌劇芭蕾舞曲二卷、歐伊斯特拉夫的「蘇格蘭幻想曲」一卷,以及歐伊斯特拉夫演奏亨德密特小提琴協奏曲一卷。
這次收到的這八卷盤帶,每一卷聽了都讓我膽戰心驚。膽戰心驚的原因並非不好聽,而是太好聽了,尤其聲音的鮮明、直接、高密度、高凝聚、電光石火的暫態反應、清晰的層次、龐大的音場、完全沒有薄霧的透明感根本不是黑膠或CD可以聽到的。還記得我在5月25-28日去國家音樂廳小演奏廳參加鋼琴錄音外掛嗎?錄音師黃宏仁給我帶回家聽的尚未整理鋼琴母帶聽起來就是這個樣子:非常鮮明、非常直接、暫態反應非常快速、細節非常多,聽了簡直會有近距離的壓迫感。黃宏仁的錄音是上個月才完成,而這次大米寄給我的錄音帶都是1960-1970年代的錄音,時間相隔幾十年,但盤帶類比錄音的鮮明、直接、透明、高密度、高凝聚、電光石火反應等特質一點都沒變。
還記得我在5月28日那篇文章中說,我比較過現場、盤帶、數位DSD母帶之後,很明確的說現場所聽到的聲音細節是最多的,音質是最好的,光澤是最漂亮的,盤帶居次,數位DSD又居次,據此推論,當我們聽到黑膠唱片或CD時,絕對是一代不如一代。事實上這樣的推論也是合理的,無論是類比或數位,經過幾道製作程序之後,音樂的細節不可能變多,只會越變越少。所以,一般音響迷所聽到的音樂軟體都已經是最末端的,當然無法跟前端的母帶相比,更遑論現場效果。
到底深圳大米在他的Telefunken M10上做了什麼改良呢?他說最重要的是二個地方,第一個是內部的配線通通換了,第二個是換了Duelund電容器。他說內部所有的配線都換成他自己研發的訊號線,這就好像把人體老化的血管抽換成新的血管,硬化的老血管當然不如年輕有彈性的新血管。大米自己做的訊號線我有,它的走向是平衡均勻,沒有特別強調,但是很真實。至於把機器內的電容換成Duelund,那就更不必說了。當然,大米的Telefunken M10經過這幾年他的「重整」,其性能根本就不是一般人所買到的M10了,所以用這樣的機器拷貝出來的帶子,其音效之佳也是可以想像的,只是我沒想到竟然可以這麼好。
深圳大米寄來的這幾卷帶子,除了歐伊斯特拉夫納二首我有CD之外,其他我都沒有聽過,所以也無法拿來跟大米拷貝的帶子做比較,但我推測就算是黑膠也會跟盤帶差很多,因為我在盤帶上所聽到的聲音細節、音樂資訊量真的不是黑膠或CD上能夠聽到的。根據大米的說法,他改了那麼徹底,最大的提昇就是音樂的訊息量,還有音樂的能量。所謂訊息量與能量這二個名詞好像大家都能懂,其實不然,必須親身體驗比較過之後,才能真正了解大米所謂的龐大音樂訊息量以及能量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就是錄音源頭所保留下來的東西啊!
台灣現在越來越多人在聽盤帶機,各種機種都有,盤帶來源有購買唱片公司新出版者,有朋友拷貝的,有從黑膠轉的,有從CD轉的,最好的當然是能夠買到當年刻製黑膠母盤的工作母帶,深圳大米手上的盤帶大部分都是這種工作母帶。這些工作母帶為何會流出來呢?真正原因無可考,但想想,人會老,公司會倒,手上有這些第一手盤帶的人當然會想賣出來,而這些工作母帶就這樣一手接一手的傳遞下去,如果能夠妥善保存,我們盤帶迷就有機會聽到接近當年母源的音響效果,這是何等珍貴的訊源啊!
聽過深圳大米寄來的這八卷盤帶之後,我更加堅信,盤帶機絕對是終極訊源,當然先決條件是您買到的盤帶機是要能正常運作的,您買到的盤帶也要跟大米手上的這些一樣好。至於會不會有比這次八卷音效更好的帶子呢?大米說:有!天啊!真是難以想像終點在哪裡?
放上天鵝湖與威爾第歌劇芭蕾舞這二張封面,如果您有黑膠,不妨找出來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