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國家音樂廳做現場外掛類比錄音?怎麼可能?現在早已是數位錄音時代了,國家音樂廳也早就改為數位錄音,怎麼能夠做類比錄音?而且是音響迷來做類比錄音?這不是在作夢嗎?不是作夢,5月25-28日,真的就有三位玩盤帶機的音響迷,帶著四部盤帶機,跟著貝岡朵唱片的錄音師黃宏仁,來到國家音樂廳的小演奏廳,現場錄製鋼琴獨奏。這可能是台灣音響迷頭一遭有這樣的經驗。這四天,這三位音響迷終於享受到真正的Sashimi鮮活錄音,那不是從冷凍庫中把魚拿出來解凍之後做的生魚片,而是在漁船上就把剛釣起的魚做成生魚片,他們三人終於完成了音響迷的終極夢想。
▲
這次國家音樂廳外掛類比錄音的四位人物,黃先生、喻紹發、李先生、張先生(由左至右)。
▲
錄音師黃宏仁要看著樂譜監聽,不容有瑕疵出現。
這三位音響迷是來自台中的黃先生、台北的李先生與張先生,他們三位都是重度盤帶機的玩家,聽音響的資歷已經很久,玩盤帶機大概是從2016年開始,他們手上都有不下七、八部的盤帶機,不是家庭用盤帶機,而是錄音室專業盤帶機,如Studer、Ampex、Telefunken、Otari等等。除了他們三位,還有台灣著名的盤帶機供應者喻紹發也在場,他沒有參與錄音,但這三位音響迷都跟他熟識,也曾跟他買盤帶機,所以他也來現場參與這次的壯舉。所謂外掛錄音,就是在正式的錄音之外,讓盤帶迷也摻一腳,以自己的盤帶機同步錄音,這是很難得的活動。
▲
這次外掛錄音所使用的專業盤式錄音座。
▲
這是台自台中的黃先生,他正在校正機器。
為何會有這次的國家音樂廳外掛類比錄音呢?這就要從貝岡朵的黃宏仁說起,其實這次是他要錄製一張鋼琴獨奏CD,預計在今年8月發行。籌畫製作時很難得的租到國家音樂廳的小演奏廳,當然這是拜疫情之賜,否則小演奏廳早已滿檔,根本擠不出4天時間可供錄音。由於這個錄音場地音效非常棒,機會難得,黃宏仁就想到邀請盤帶機玩家來共襄盛舉,讓他們也可以在黃宏仁錄音時,自己帶盤帶機來現場錄音,條件是必須分攤錄音費用,包括場租、鋼琴調音師四天費用、演奏家的費用等等,當然這樣的做法也取得演奏家的同意。
▲
這是李先生,正在操作的是Studer A820
▲
這是Ampex 102
▲
Studer A820
▲
Studer A807
▲
Otari MTR-10,也是這次錄音唯一的一部1/2吋機。
聽到有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黃先生、李先生與張先生毫不猶豫的就加入外掛錄音計畫,25日當天鋼琴調音師到場,還有錄音器材進場,拉線,拉麥克風等等。從26日起正式彩排練習與錄音,到28日下午五點結束。國家音樂廳的彩排時段與正式錄音時段的價碼是不一樣的,所以租用者必須嚴格按照表定時間彩排練習與正式錄音。黃宏仁帶了二部Studer A807盤式機、一部Studer 962混音台(16軌輸入、4軌輸出),還有dCS AD Converter。黃先生帶來Otari MTR-10,比較特別的是他用的是1/2吋帶(一般是1/4吋帶)。李先生帶了三部,包括Studer A820、A807以及Ampex102,其中二部自己使用,Ampex借給張先生使用。所有的盤帶機都以30 ips帶速錄音。
▲
黃宏仁錄音的地方
▲
黃宏仁使用的dCS 905 A/D轉換器,接Tascam DA3000錄音
路
▲
黃宏仁使用的Studer 962混音台
▲
黃宏仁使用的Studer A807
在此要先簡單介紹錄音師黃宏仁。以下根據官網的資料所述:
「國立成功大學應用化學系理學士,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系音樂藝術碩士,主修音樂學,專長是文藝復興時期合唱音樂的風格發展,碩士時期開始古典錄音,至今已邁入第二十年,平均每年一百場的音樂會現場錄音與專輯錄音,至今已經累積了超過兩千場現場音樂會錄音,與超過五十張的出版專輯,為台灣最活躍的古典音樂錄音師之一」
▲
這是米地摩爾做的鑑聽喇叭
黃宏仁從2003年開始,錄音作品獲得多次金曲獎提名與獲獎,最近一次就是錄製陳毓襄的管風琴演奏「雨夜琴聲」獲得最佳錄音獎。黃宏仁的錄音方式採用類比錄音與數位錄音雙軌制,類比錄音用來發行Sashimi盤帶,數位錄音則用來發行CD。所謂Sashimi就是黃宏仁獲得演奏者首肯,將類比母帶拷貝最多20份出售給音響迷,讓使用盤帶機的音響迷有機會聽到最接近源頭的聲音,他稱之為Sashimi生魚片。錄音時黃宏仁儘量採用簡單的錄音設備,只用一部Studer混音台,除非有必要,儘量不使用Limiter與Compressor,其目的就是要保留最多的原汁原味。不過有些人不習慣這種趨近原汁原味聲音,因為那是比較接近麥克風所聽到的聲音,而非人耳在音樂廳一定距離下所聽到的聲音。這也是為何錄音要混音後製的原因,經過錄音師或混音師的加料調整,錄音作品就會呈現錄音師或混音師或製作人、演奏者想要呈現的音響效果。
▲
國家音樂廳中的小演奏廳,座位361個,音響效果很好。
介紹過錄音師黃宏仁之後,回過頭來說這次的錄音。錄鋼琴獨奏不是很簡單嗎?麥克風擺好,演奏者練熟,就可以正式錄音了不是嗎?表面上如此,實際上卻不是,您忘了還有一位鋼琴調音師在這裡四天,他的任務是什麼?國家音樂廳不是一般的鋼琴調音師可以進來調音的,必須是國家音樂廳認可的鋼琴調音師才能動國家音樂廳的鋼琴。黃宏仁請來的鋼琴調音師是合作多年的林欽祥,他到今年已經擁有三十年的鋼琴調音經歷,也是國家音樂廳特許七、八位鋼琴調音師中的一位。
▲
鋼琴調音師林欽祥正在調音
我在現場與林欽祥聊過之後,才知道鋼琴調音師在演奏會與錄音過程中有多重要,這也是為何黃宏仁要花錢請林欽祥四天都在在現場的原因。一般人想像中的鋼琴調音師就是把音準調好,頂多再做些Voicing整音的工作,讓鋼琴聽起來好聽。而音樂會的調音師與錄音調音師除了上述基本工作之外,還負有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要依照所要演奏錄製的曲子,調出適合的音色,以及擊弦系統的各種細微反映,還有琴音的飄盪傳遞方式。
林欽祥說,所謂的調出適合該曲子的音色,就是不同作曲家的不同曲目會有不同音色的表現,例如彈李斯特、貝多芬或舒伯特的作品時,鋼琴就要調出不同的音色來跟樂曲契合。某些曲子想要表現較多的英雄氣慨,那些曲子要呈現抒情,這些都可以透過鋼琴調整來呈現。林欽祥現場就示範調出不同的音色給我聽,真的隔行如隔山,如果不是現場聽他講解與示範,一般人不可能知道原來鋼琴調音有那麼大的學問。
不僅如此,林欽祥說,有些調音師調出來的琴音無法傳遠,可能在鋼琴前幾公尺就散掉混亂了,好的調音師可以讓琴音傳得很遠,而且琴音的尾音泛音能夠很穩定,不會飄。有時演奏者會要求琴音能夠有特殊的波動,有時演奏者要求觸鍵的回彈力度,有些演奏者會要求調出特殊的音色,如彈德布西或拉威爾鋼琴作品。凡此種種,都是音樂廳鋼琴調音師所必須具備的能力,而這些能力除了多年經驗累積之外,還要有靈敏的耳朵與天賦,否則就無法滿足音樂廳演奏家的要求。聽過林欽祥的解釋示範之外,我們可以了解為何有的鋼琴演奏家堅持要帶著自己的鋼琴去演奏,有的演奏家也要求御用鋼琴調音師在現場,這都是想要達到「人琴合一」的最高境界啊!
▲
看到地板上的定位膠帶沒?在舞台上,樂器或演唱者位置在哪裡都會影響聲音表現,所以有些表演者就會在地板上做記號。
▲
輪子前面的註記是上次鋼琴演奏時所確定的鋼琴輪子位置。
▲
鋼琴輪子朝向哪裡,也會影響鋼琴的共鳴。
對了,為何林欽祥四天都要在現場,不是練習前來調好鋼琴就可以走人了嗎?沒有這麼簡單,黃宏仁對錄音的要求很高,尤其是鋼琴的表現。這四天當中,我經常可以看到演奏者彈到一半,就停下來,跟黃宏仁說鋼琴的音色變了,或觸鍵不對勁,甚至擊弦系統的回彈有問題等等,此時林欽祥就要馬上調整鋼琴,讓鋼琴很快能夠達到演奏者的要求。有時候演奏家或黃宏仁也會要求不同的曲子改變不同的音色,此時林欽祥也要馬上處理。或許您會說:國家音樂廳的鋼琴那麼爛嗎?我家的鋼琴從來都不會這樣。其實,這就是豌豆公主的故事,真正的公主就算睡在幾層床墊上,底下有一粒碗豆她都可以感覺到不對勁而無法入眠。一般村姑,就算床墊底下有石頭還是安睡入眠。鋼琴演奏家對於鋼琴的各種細微反應的要求程度不是你我可以想像的。
▲
黃宏仁的真空管麥克風,不過這次錄音並沒有使用。
▲
二支主麥克風就架在鋼琴前面,高度大約165公分。
▲
另外二支麥克風高高撐起,收集堂音。
演奏家練習時,我不時跑到舞台上或觀眾席上聽,獲得了以往不曾有過的在舞台上聽演奏的經驗。去過國家音樂廳小演奏廳的人很多,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鞋盒型音樂廳,只有361個座位,但音響效果很好,台上演奏者所發出的聲音無論在哪個位置上都聽得很清楚,音量很大,聲音的親密性高。只可能這個聽指演出獨奏或室內樂,如果能夠演奏管絃樂,音響效果一定比大的音樂廳還好。
到底錄音時麥克風所聽到的聲音跟人耳在觀眾席所聽到的聲音差距多少?到底從麥克風經過混音台進入盤帶之後,經過我們的音響器材重播的聲音跟音樂會現場差多少?到底Sashimi類比盤帶與Sashimi DSD(DSD64)數位檔重播時聲音表現差多少?其實這些都是我這次參與錄音的重要任務。在告訴大家結果之前,讓我們先來看黃宏仁的麥克風怎麼擺?
黃宏仁有Telefunken與Neumann真空管麥克風,不過這次錄音並沒有使用,而是用了四支Schoeps,其中二支主麥克風就放在鋼琴正面,距離鋼琴大約就是一公尺左右,高度大約是165公分,也就是人耳的高度。由於主麥克風是這種高度,所以我有機會在演奏者練習時,把頭擺在這二支主麥克風之間,聽聽看在這個位置聽到的是怎麼樣的鋼琴聲音。這二支主麥克風用的是Schoeps 2S,另外還有二支Schoeps 2則以麥克風架子高高架在觀眾席第一排位置前,這二支麥克風負責收集堂音。為何不使用真空管麥克風?黃宏仁說這個音樂廳的聲音特色與錄製鋼琴比較適合用Schoeps。
▲
大家聚精會神的錄音
舞台上演奏者練習、正式錄音沒有閒著,後台黃宏仁與三位盤帶機玩家當然也沒閒著。錄音進行中,黃宏仁要拿著樂譜仔細聽演奏者的彈奏,如果發現有異狀、或彈錯、或音色不對,黃宏仁就會透過監聽系統要求演奏者停下來,二人商討之後重新演奏,就這樣一首一首的練習、正式來、鋼琴調音、停止、討論、重新再來。一張CD能容納多長的音樂,就算60分鐘好了,但演奏者、錄音師、鋼琴調音師卻必須花四天時間,您就知道這期間對於任何細節有多講究。在場的三位參與錄音者說:原來錄音過程是這麼講究,要求是這麼高,以後再也不敢對CD亂批評了,每一張CD都是很多人的心血凝聚而成的啊!
黃宏仁聚精會神錄音,黃、李、張三位盤帶機迷也沒閒著,他們要聽黃宏仁的發令按下錄音鍵。黃宏仁說暫停時他們也要馬上按停止,還要隨時注意帶子的長度夠不夠。要知道以30 ips錄音,一捲10.5吋盤帶大概有只能錄下十幾分鐘音樂而已,所以要非常注意帶子還剩下多長?夠不夠錄下一首曲子。
他們三位都各擁有好幾部有名的盤帶機,黃先生甚至是音響DIY迷,他手上的盤帶機都是自己想辦法找原廠手冊自己維修的。
我問他們為何要參加這次的錄音?他們說聽音響幾十年,光聽CD或黑膠已經無法滿足他們,所以幾年前進入盤帶機世界。聽過許多外面買的盤帶之後,他們總是不滿足,心裡想要的是能夠擁有有「最新鮮」的音樂,而現場錄音是唯一能夠獲得這種訊源的方式,但一般錄音計畫是不可能讓他們參與的。剛好黃宏仁這次的錄音計畫可以允許「外掛」,有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他們當然要參加。
閒聊時,喻紹發與他們三位都建議,如果以後還有這樣的外掛錄音機會,希望透過音響論壇或普洛影音網發布,讓更多還在潛水的盤帶機迷能夠知道這樣的訊息,大家報名參加。老實說這樣的錄音計畫等於就是親自上漁船海釣,把釣到的活魚當場切成Sashimi,當場吃下肚,沒有比這樣的料理更新鮮了。不過,我們也要了解,新鮮原味跟烹調之後的色香味是二種世界,二種要求。沒有經過太多處裡的第一首盤帶音樂當然可以聽到最多的音樂細節,活生感、力度變化、音質音色等等,但也是質樸的、粗獷的。而經過混音後製加料加味的音樂(我們所聽到的CD與黑膠)雖然距離原汁原味已經有距離,但享受到的是烹飪料理後的色香味。一般人只能選擇烹調後的料理,很少有機會在漁船上吃Sashimi,這也是黃、李、張三位盤帶機迷想要獲得的寶貴經驗。
錄音的第三天,我要走時黃宏仁就交給我一捲帶子,說是直接從母帶拷下來的,讓我回家聽聽看,不過這捲帶子隔天要帶回來還他,因為這是尚未剪輯的帶子。可以這樣說:這已經是真正的漁船上活魚Sashimi。當天晚上我就迫不及待地聽過,聽過之後讓我很震撼,震撼的原因有幾個:第一、鋼琴的能量非常大、低音鍵尤其震撼,如果開大聲,一般音響系統很難撐得住。第二、整架鋼琴發出來的泛音非常豐富,不是聽CD或黑膠可以聽到的。第三、每個觸鍵都鮮活地呈現在眼前,沒有霧、沒有薄紗。第四、這樣的Sashimi大聲聽起來會有壓迫感,距離很近,跟一般經過後製之後的CD、黑膠聽感不同。
第四天(28日)我去時,黃宏仁拷一份透過dCS轉出來的DSD 64檔給我,讓我回去跟前一天的盤帶做比較。無論是盤帶或數位檔,我用的前級都是Spectral DMC30 SS,喇叭 是ATC SCM100 ASL主動式雙喇叭系統,只有訊源不同。聽盤帶時用的是Telefunken M15 A機台加V86/87真空管前級;聽DSD數位檔用的是Weiss DSC 502。聽過之後我也大為驚訝,不過這次驚訝的是怎麼跟盤帶差那麼多?理論上數位檔的動態範圍要比盤帶大很多,但實際聽起來卻覺得整個都縮小了,鮮活程度與動態範圍都沒有盤帶那麼大。此外盤帶那種豐富的細節也變少了,光澤與甜味也不如盤帶,當然也沒有盤帶那種聽了會有壓迫感的感覺。
▲
錄音的監聽空間牆面是整面的吸音,柵格內部就是吸音材料,這樣的空間求的是安靜。
如果拿我現場所聽到者還比較盤帶與DSD數位檔,我要說現場所聽到的鋼琴聲音是最美的,尤其弦振所引起的豐富泛音更是盤帶與DSD數位檔所無法相比的。要知道,鋼琴除了最低的幾個鍵之外,每個音大多是由三條鋼弦組成,當演奏者十指都彈下去時,同時有幾十條弦在振動,它們透過擊弦系統、響板所發出來的聲音細節、泛音多到難以想像。而演奏者彈鋼琴時是運指如飛的,一秒鐘之內同時發出很多音,這麼多音符交織之下,呈現的音效果更是只有現場才能完整享受。因為我有站在舞台上、觀眾席上聽演奏家演奏的經驗,這些印象還很鮮明,回家跟盤帶、DSD數位檔相比,馬上就知道差別在哪裡。我在家裡聽到的Sashimi盤帶就已經無法跟現場相比,DSD數位檔又輸給盤帶,未來出版CD時還要經過多道程序,其音響效果肯定又要輸給DSD數位檔,如果不是親自參與錄音現場,一般人根本沒有機會比較現場、Sashimi盤帶、DSD數位檔、CD或黑膠之間的差異,我只能說: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
鑑聽室中的天花板,也是吸音。
不管數位檔在規格上是好過盤帶多少,不管類比有多少缺點,透過這次錄音活動的經驗,我必須說:以前我說盤帶機是終極訊源,這次再度驗證,盤帶機真的是終極訊源,盤帶絕對也是終極訊源。可惜啊!擁有專業盤帶機的人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人擁有的是家用型盤帶機,二者之間的性能差距是很大的。這次錄音外掛活動,我相信最滿足的就是黃、李、張三位盤帶機玩家,因為他們獲得了最新鮮的音樂Sashimi,當然這些Sashimi是不能外流的,只能獨享。未來,如果黃宏仁還有這種外掛錄音的機會,我會很樂意告訴還在潛水的盤帶機玩家,請大家跟我們聯絡,或聯絡黃宏仁。可惜的是,這次所用的幾部盤帶機都是晶體時代的,張先生擁有Studer C37與Telefunken M10真空管盤帶機,但這二部都還無法做錄音使用。下次如果能有這二部真空管盤帶機參與作外掛錄音,那就能夠聽到1950-60年代的真空管類比之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