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0日下午二點,盤王深圳大米第一次在桃園古碟店裡開講,古碟老闆Max事先邀請幾位已經在聽盤帶,而且對音樂有興趣的人士到店裡跟大米面對面接觸。這不是嚴肅的講座,而是輕鬆的經驗意見交流,大米星期四晚上到台灣,星期天早上就走,可說是趁周末幾天來台灣跟大家見面。
▲
左邊是盤王大米,右邊是古碟老闆Max
▲
這就是桃園古碟,在巷子裡,路上都畫紅線,不過旁邊有收費停車場。
所謂盤王指的是盤式座之王,大米在盤式座的收集上不僅數量幾百部居於冠軍(我所知的範圍內),而且這些年來對於盤式機的深入研究不遺餘力。他的研究範圍不僅是怎麼調整、怎麼校正、怎麼維修,怎麼放音,更重要的是怎麼錄音,也就是怎麼拷貝帶子。大部分盤式機的用家只在意怎麼播放會好聽,但往往忽略了音樂帶的源頭是怎麼拷貝的。
▲
Max先來開場白
▲
換大米上場了
▲
大米滔滔不絕地分享他的經驗
▲
盤帶無疑是終極訊源
拷貝盤帶有那麼難嗎?不就是買二部盤帶機,一對一 ,一部播放,一部錄音,這樣就可以拷貝了啊!如果是這麼簡單,也不會耗費大米這幾年的時間來研究。而這次大米來,最重要的主題就是分享拷貝的成敗好壞經驗。
▲
古碟所用的PMC BB5喇叭,搭配AVM旗艦前後級。
一開始,大米就坦言,他聽音響的年資也僅不過大約8年而已,最初跟一般人一樣,聽朋友的建議,買了擴大機、喇叭、唱盤等在家裡隨便聽。有一次換了大喇叭,但是很奇怪,其低頻竟然出不來,反而像是小喇叭所發出的聲音。大米跟一般人一樣,首先怪罪的就是擴大機。他找來朋友幫他診斷,朋友聽了之後,請他到音響室外聽,問她有沒有聽到足夠的低頻?大米一聽果然是有,他的朋友告訴他,不是擴大機或喇叭有問題,而是你的聆聽空間有問題。
▲
受邀來賓都有使用盤式座,大家來跟大米分享經驗。
朋友這一席話當頭棒喝,讓他體認到空間的重要性,於是他結束在家玩音響的階段,在自己的廠房內請一位建聲(建築聲學)研究生幫他設計一間理想的音響室。那位研究生接下任務,也很快幫大米完成工廠內這間聆聽空間。音響器材搬進一聽,果然比家裡的音響效果好太多了,這是大米第一次紮紮實實體驗到聆聽空間的影響有多大,也很幸運的,在他的音響思維裡建立起正確的調聲觀念:音響空間就像是基礎,如果基礎沒打好,在上面建什麼都會歪七扭八的;如果音響空間不對,所有的實戰結果也都會是錯的。一開始,大米就走對路了。
2009年,大米的別墅落成,重新想要在家裡建構一間更理想的音響室,因為他知道工廠裡那間音響室還有什麼缺點。大米還是找那位研究生,這次那位研究生不敢接了,去找老師燕翔。燕翔是中國最著名的建聲專家之一,專門設計音樂廳、歌劇院、公共空間的音響工程,在學生的請託下,燕翔答應替大米設計這間別墅裡的音響室。
燕翔依照大米所使用的喇叭,設計了音響室,並且用電腦跑模擬。燕翔採用錄音室慣用的LEDE(Live Rnd Dead End)作法,也就是從喇叭開始往後屬於吸音區,其餘則是擴散區,並且在天花板、側牆內留下幾十公分空間當作低頻陷阱。大米說,燕翔採用LEDE的原因是要讓聆聽者聽到更清晰的聲音,把反射音的干擾降到最低,所以把喇叭從對面反射回到喇叭後牆的聲波盡量吸收。
▲
把Studer搬出來,準備要做放音的比較。
大米說,一直到音響室按圖施工落成,燕翔都還沒有實際去聽過。是我在三年前第一次去大米家聽過之後,回來寫了那篇報導,大米把我的報導給燕翔看,他看過文章之後,知道設計成功了,所以才第一次到大米家中實際聆聽。大米轉述,燕翔當時也是心裡七上八下,因為雖然跑過電腦模擬,但很多音樂廳也都是失敗的設計,建聲總是會有一些料想不到的臭蟲作祟。何況,燕翔設計的都是大案子,從來沒有設計過家庭的聆聽空間(以後也不會有),所以心裡總是不踏實。現在,終於證明這樣的設計有很好的音響效果,也為大米打下正確的基礎。大米說,他這幾年對盤式座與盤帶的研究成果其實就是踏著這塊基石往上爬的。
▲
這是Studer內部的線路版,紅色電容就是Black Gate,大米抽換這二片線路板讓大家聆聽比較。
大米一開始也是買大家都買的Studer盤式座,那是大家公認最好的盤帶機啊!可是,當大米越買越多,研究愈深時,就慢慢發現晶體機的聲音沒有真空管機的魅力(大米用的前級、後級都是真空管機),於是開始往前找,把目標鎖定在真空管盤帶機。大米開始發現Telefunken M10雖然在機械結構與功能上不如Studer,但是聲音聽起來就是比較好。研究之下,發現是M10上所用的V86錄音前級、V87放音前級的功勞,這錄音、放音的前級都用輸入、輸出變壓器,也都用真空管。於是大米開始大量收購M10,甚至單獨的V86、V87前級(有些M10機械已經損壞)。
▲
這就是古碟的Telefunken M15A,不過擴大機已經換成M10的V86、V87。
▲
這是今天播放的盤帶曲目。
到此階段,大米主要還是研究放音為主,他確認真空管盤帶機在聲音上的優勢。接下來他開始整理購入的幾千捲盤帶,並且自己拷貝。開始時他用的拷貝機是Studer A80,這部盤帶機屬於Master級,其性能與聲音表現當然不必懷疑。一直到有一天,他開始用M10播放、M10拷貝時,才發現原來這種狀況下所拷貝的音樂帶聽起來效果最好。
▲
BB5從側面看才知道箱體真大,這是傳輸線式設計。
▲
這是Zorin黑膠唱盤
▲
這是英國Nottingham黑膠唱盤
▲
這是Zorin氣浮唱盤與氣浮唱臂
為何用晶體機拷貝聲音會不如真空管盤帶機呢?大米說真空管元件在很多方面先天就比晶體好,再加上他在聆聽室中不斷反覆比較各種機器拷貝的效果,最後才做出的結論。大米說,甚至連Studer真空管盤帶機C37(現在一部要三萬歐元),拷出來的帶子都沒有M10對M10這麼好。我在第二次去大米家中時,也在現場比較過Studer A80、C37與M10三部機器拷貝的效果,我必須說,的確還是M10對M10最好。最近一年,大米忙著重新以M10對M10拷貝許多重要的帶子,以前幾年來所拷貝的帶子現在都不想去聽了。
▲
古碟店裡不僅有唱片,還有很多書,也有好吃好喝的,感謝老闆娘。
▲
說是古碟,當然要有黑膠唱片。
依照大米所得到的經驗,他說其實這跟黑膠唱片頭版、二版、三版的狀況是一樣的。為何大家會認為頭版的黑膠唱片音效最好呢?大米認為那是1950年代、1960年代錄製的,那個時代用的都是真空管盤式座、真空管混音台、真空管刻片擴大機,是真空管造就了頭版唱片的卓越音效,而非刻片師的功勞。想想,大米的說法也有道哩,同樣的刻片師在刻第二版時,為何大家就認為聲音不如頭版?大米認為再版時的設備已經進入晶體時代,是晶體的關係,而非刻片師的關係。
▲
AVM旗艦前後級,後級是單聲道,還有一部擺在後方。
▲
Thorens老唱盤。
大米說,頭版是真空管刻製,而到了1970年代,錄音設備雖然進入晶體時代,不過那時還是分砌式線路,所以雖然不如真空管,但卻比類比時代末期錄音設備使用IC來得好。所以,大米比喻頭版是真空管設備刻製,再版是分砌式晶體設備刻製,最後者都是IC設備刻製,所以當然一代不如一代。或許您不一定會同意大米這種比喻,不過想想還真有道理,現在也有一些唱片採用類比錄音,但卻錄不出1950年代末期、1960年代那種聲音的魅力,問題可能就出在現在的類比錄音設備都是分砌式晶體或IC所製成。
大米分好幾段演講,也讓我們聽了幾捲帶子,甚至比較不同機器拷貝的不同效果。最後來拿出一片改Black Gate電容的線路版,抽換A80原有的線路版讓大家比較其中差異。現場來賓也都充分體會到大米走過的路徑。大米說的:東西就是不能當場比,一比之下高下立判。對於音響而言,這句話倒是真的。
從下午二點一直到下午五點半,我們在海飛茲演奏的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中結束。古碟老闆Max為我們服務更換帶子,甚至更換A80來做比較。而古碟老闆娘則準備很多水果茶點,不斷穿梭添茶,真是感謝。Max說,老闆娘本來都是負責播放盤帶的,她是古碟的母后(母帶之后)。我看,這「母后」是真的坐實了,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找古碟買盤帶,古碟店裡也擺了好幾部Studer錄音座。
以前,古碟是以賣珍稀黑膠唱片著稱的,所以店名古碟。雖然黑膠唱片還是繼續賣,但是我相信古碟未來可能會成為盤帶的俱樂部,他店裡那套PMC BB5喇叭與AVM旗艦前後級唱起Telefunken盤帶機還真的很好聽。我希望古碟能夠持續舉辦這種盤帶的交流聚會,也讓越來越多人了解終極訊源,享受到終極訊源的美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