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才寫過孟德爾頌與Enescu的八重奏,現在則要寫舒伯特的八重奏,怎麼最近一直在寫重奏?沒辦法,因為太好聽了。許多音響迷喜歡大型管弦樂,或是帶有猛烈鼓聲的音樂,認為這樣才能盡顯音響器材的優點。其實,音響系統更難展現的反而是室內樂,尤其是弦樂四重奏,因為這種型態的音樂非常講究音樂平衡性,而一般人家裡的空間很難讓音樂維持平衡性,所以很多人聽弦樂四重奏都覺得平淡無奇或不好聽。假若您的音響系統與聆聽空間能夠調得到位,就會發現弦樂四重奏真好聽,當然八重奏更是如此。
舒伯特(1797-1828)在世只有短短的31年,但卻留下數量龐大的作品,而且幾乎都是精品,這樣的成就跟他的貧窮生活形成強烈的對比。他雖然號稱寫了10首交響曲(有一首已經遺失),18齣歌劇,但最為人傳頌的卻是那600多首藝術歌曲,也是因為舒伯特,使得這些以前一般人在唱的歌提升到「藝術」層次。除了藝術歌曲,他的弦樂四重奏也是必聽的曲目,論動聽程度,還比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好聽。他一生景仰貝多芬,但卻沒見過幾次面,死後朋友依照他的遺願,將他葬在貝多芬的墓旁。如果您去過維也納中央公墓,就會看到他們二人比鄰安寢,維也納中央公墓內葬了很多名人,包括音樂家與藝術家等,墓園內草木扶疏,環境優美,看起來像是觀光景點,一點墓園的陰森都沒有。
舒伯特這首八重奏與上述孟德爾頌、Enescu的八重奏並不相同,後二位的八重奏通通以弦樂演奏,等於是二個弦樂四重奏的編制,而舒伯特這首八重奏除了一個弦樂四重奏團,還加了單簧管一把、法國號一把、巴松管一把,還有Double Bass。從這樣的編制看來,這首八重奏的音響效果肯定是不同凡響。沒錯,單簧管的優雅、法國號的悠遠、巴松管與低音提琴的低頻基礎,加上弦樂四重奏的和諧靈巧,構成這首音響效果平衡、音色優美又具有音響厚度的迷人作品。
舒伯特這首八重奏是接受Ferdinard Troyer伯爵的委託而寫,而這位伯爵就是魯道夫大公家裡的首席管家,他本身是位單簧管手,據說他想請舒伯特按照貝多芬那首七重奏Op.20來寫。貝多芬的七重奏是為單簧管、巴松管、法國號、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而寫,舒伯特只是增加一把小提琴,就成了八重奏。而且也跟貝多芬的七重奏一樣,都是六個樂章,可說學貝多芬學到家了。不過,貝多芬這首七重奏是在跟海頓短暫學習後所寫,比較像是他寫第一號交響曲之前的準備工作。而舒伯特寫這首曲子時,離去世只有四年,可說是他人生完熟時期,二者的成就並不相同。
此曲完成於1824年3月1日,但一直到1827年4月16日才公開演出,那是在一場向剛去世不久的貝多芬致敬的音樂會中,貝多芬那年3月26日過世。那場演奏會過後,舒伯特這首八重奏就被善變的維也納人遺忘了,一直到1853年才被出版,1861年才又被演出,當時擔任小提琴的是布拉姆斯的朋友Joseph Hellmesberger。也因為他的推廣,使得這首作品重新被人認識。
看到這張CD的封面時我就開始興奮了,因為我看到Sabine Meyer的名字,單簧管是她負責演奏的,精彩可期。事實上這首八重奏的單簧管、巴松管以及第一小提琴都是重頭戲。而弦樂四重奏則是由Quatuor Modigliani擔綱。錄音時間是在2018年,整首八重奏長達62分10秒,要聽完的確要有一些耐性。不過由於錄音效果很好,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能被深深吸引住而忘了曲子的長度。不論是單簧管、巴松管、法國號、弦樂四重奏等音質都很好,聽起來非常舒服,事實上光是聽Meyer的單簧管演奏就值回票價。而弦樂四重奏加上一把低音提琴,其和諧程度更是超過一般弦樂四重奏。整體管樂與弦樂的融合程度很高,呈現出溫潤柔美又絲縷分明的音響效果。
非常棒的作品,非常好的錄音效果,Mirare唱片發行,上揚唱片代理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