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黑膠唱片怎麼會讓人戰慄呢?是因為錄音效果使然。為何錄音效果會讓人戰慄?這張拉威爾的Daphnis et Chloe芭蕾舞曲的錄音效果實在太棒了,內中有管絃樂、有龐大的合唱,小聲時非常小聲,大聲時如大山在您眼前升起。當管弦樂與合唱同時達到高潮時,那如巨浪捲來的龐大音樂規模感真的會讓人戰慄,這樣的音響效果對音響系統是非常嚴苛的考驗。
這是Charles Munch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的錄音,為何標題要特別標註1955年版呢?因為我在網路上有看到Charles Munch在1961年還有一次錄音,也是RCA,樂團也是波士頓交響樂團,合唱團也是New English Consevatory Chorus,不過1955年版還多了了Alumni Chorus(校友合唱團),1961年版則無。而1955年版由Robert Shaw指揮合唱團,Lorna Cooke de Varon當副指揮,1961年版合唱指揮則改為Lorna Cooke de Varon。1955年版錄音師是Leslie Chase,而1961年版錄音師是Lewis Layton。
我從來沒見過1961年版,到底1961年版是錯誤的資訊?還是正確的?我查了半天無法確認,但是我看到1961年版或1955年版專門販賣高解析音樂檔的HDTT所都有銷售,1961年版錄音長度是55:15。而1955年版的錄音長度是54:14。錄音長度差一分多,很可能是二個不同版本。但為何我從來沒見過1961年版呢?難道是我孤陋寡聞?1955年版還有單聲道版,因為RCA在1958年以前並沒有立體LP黑膠唱片,是在1958年以後,才把從1954年就開始錄下的立體聲母帶轉成LSC Living Stereo版本。
為何我會對這張1955年版的錄音效果戰慄?您想想,那個時代RCA還是用二套單聲道錄音器材去錄成立體聲的,麥克風大體是用無指向麥克風,而且可能只有二支(我不確定),但從黑膠唱片中傳出的管弦樂龐大動態、合唱的龐大音樂規模感、樂器的真實、樂器的音質音色之美,管弦樂團與合唱團的層次感真的是太神奇了。當然想聽到我所說的效果,您的黑膠系統必須調整得當。面對這麼好的錄音效果,我只能說可能是真空管麥克風、真空管錄音座、真空管擴大機、真空管刻片所塑造出來的吧?
在1954年時,各家唱片公司都如火如荼在錄製實驗性立體錄音,RCA也不例外。當時製作人Richard Mohr(1919-2002)與錄音師Lewis Layton(1900-1964)比較老資格,負責原本的單聲道錄音。而製作人Jack Pfeiffer (1920-1996)與錄音師Leslie Chase(查不到他的資料)則負責新的立體錄音實驗,萊納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那張「查拉斯特拉如是說」(1954)就是他錄的,其他還有很多。這二組人馬所用的麥克風與錄音設備不同,不過在1956年與1957年間,Layton開始以多支麥克風來錄立體音,他在舞台前擺了三支麥克風,另外還用一支或二支麥克風放在木管前。到了1958年,Layton採用更多麥克風,他開始在弦樂群架五支麥克風,管樂也增加一支或二支麥克風。如果是單聲道錄音,大部分還是採用一支無指向性麥克風收錄全場。您看,在1950年代,其實早已脫離三支麥克風的時代,各家唱片公司早已用更多的麥克風在做立體錄音。
RCA這個Living Stereo系列音響迷都有,到底Living Stereo這個響噹噹的Logo是誰想出來的呢?美國黑膠達人Michael Fremer曾經在1996年訪問RCA的製作人Jack Pfeiffer,Pfeiffer回憶說當時公司相關人員坐下來討論時,剛開始說要把原本RCA就在用的Orthophonic加上New,來代表新的LSC系列,但是宣傳部門的人說一定要有Stereo這個字,來彰顯立體聲。不過Stereo Orthophonic這個Logo已經用在盤帶出版品上,有人說乾脆黑膠也用這個Logo。不過
Pfeiffer反對,他認為這無法表現出新系列的現場Live Audio的感覺。宣傳部門的人搔頭苦思,最後說那我們就來用Living Stereo吧?Pfeiffer馬上也同意,並且請他的部門設計出圖案,把Living Stereo這個Logo用在古典與流行、爵士音樂上。
這張1955年版的錄音效果就那麼好,如果真的有1961年版的錄音,是不會會更好呢?希望Analogue Productions能夠找到母帶復刻,讓我有機會能夠聽到1961年版黑膠唱片。在還沒有1961年版之前,請把握這張1955年版,錄音效果真的太神奇了,當然指揮詮釋更不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