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1770-1827)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通常是他五首鋼琴協奏曲中比較少聽者,但這次聽到Rudolf Buchbinder(1946-)所演奏的版本,卻讓我忍不住聽了好幾次,因為無論是鋼琴演奏或錄音效果都很吸引人,尤其是作品編號Op.34貝多芬主題變奏聽起來更是火花四射,使得這張CD聽起來興味盎然,一點都不會覺得無趣。假若您的貝多芬鋼琴協奏曲版本中還未出現過Rudolf Buchbinder演奏的,現在可以開始收藏了。
協奏曲是從巴洛克時代開始流行的曲式,不過當時的協奏曲並沒有古典時期或浪漫時期那麼的龐大,我們熟知的協奏曲例如Corelli(1653-1713)或韋瓦第(1678-1741),聽起來大多是輕快活潑,細緻流暢的小編制音樂。協奏曲越過巴哈,到了莫札特時代,開始有模有樣,莫札特光是鋼琴協奏曲就寫了27首,可說把協奏曲的曲式發揚光大。莫札特之後,貝多芬接棒,寫了五首鋼琴協奏曲,更是奠定協奏曲交響化的地位。
貝多芬這五首鋼琴協奏曲中,第一、第二號還受到海頓、莫札特的影響,曲風跟第三號以後的三首明顯不同。貝多芬在1787年時曾經跟莫札特見面請益,並開始著手寫鋼琴協奏曲。他先寫的是後來編號Op.19的 B flat鋼琴協奏曲,1795年又寫了編號Op. 15的C major鋼琴協奏曲。這二首鋼琴協奏曲都在1801年出版,不過出版時比較遲寫的那首卻被編為第一號,最早寫的反而編為第二號。這張CD中的就是Op.15這首。
Rudolf Buchbinder在錄製這張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之前,早在2007與2011年就已經二次完成五首鋼琴協奏曲的錄音,那是跟維也納交響樂團與維也納愛樂合作,自己擔任指揮與獨奏的版本。而現在這個版本是在2016年錄製的,才相隔五年而已,可見貝多芬的作品對Rudolf Buchbinder的重要,或者說他對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又有了不同的詮釋觀點,所以才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重新錄製。
Rudolf Buchbinder出生於捷克,5歲就進入維也納音樂院就讀,是最年輕的學生。9歲就上台演出,從1961年開始就獲獎無數。早期在Teldec唱片留下許多錄音,例如海頓的全套鍵盤音樂作品、莫札特所有的主要鋼琴作品、貝多芬的全套鋼琴奏鳴曲與變奏曲,以及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等。他的第一套貝多芬鋼琴協奏曲是為Preiser唱片錄製,時間是2007年,樂團是維也納交響樂團。第二套是2011年的現場演出,與維也納愛樂合作,唱片公司是Sony,二套都是由他自己擔任指揮。這張錄音的指揮並非他自己,而是Christian Thielemann(1959-)。
還記得上次我曾介紹過他彈的「The Diabelli Project」嗎?那二張CD中,第一張是2019年8月在耶穌基督小教堂錄音的,第二張是2020年1月在Bremen Sendesaal錄製的。而這張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是2016年12月跟柏林愛樂的現場錄音,Op.34的貝多芬主題變奏則同樣也是2019年8月錄製的,場地也是在Bremen Sendesaal。
由於這二首曲子的錄音場地不同,呈現的音響效果也完全二樣。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就像是在觀眾席所聽到者,鋼琴與聆聽者有距離,飽含空間堂音的美感。而管弦樂則是厚實溫暖又細緻,跟我在柏林愛樂廳所聽過的印象有很大的不同,感覺上好像是在維也納金廳現場所聽到者,錄音效果非常棒。貝多芬主題變奏曲則像是在國家音樂廳小廳第一排所聽到的鋼琴演出,每個音符都很鮮明,充滿實體感與重量感,同樣的錄音效果優異。
假若您還不認識Rudolf Buchbinder,那將是您聆樂生涯中的損失。DG唱片出版,環球唱片發行,各大唱片行有售。